第125章 後继之人,连昬接晨(1/2)
日光微斜,人影渐长。
今日,二人一番君臣交心下来,东华门外南熏坊的锡蜡胡同,再添雅居一所,入住忠臣一位。
皇帝亲自将王世贞送到东华门外,甚至站在原地,目送这位文坛盟主离宫。
在人前可谓是给足了王世贞颜面。
公忠体国之辈嘛,就应该要有这种待遇。
朱翊钧静静看着王世贞离去的背影,回忆着这位盟主方才所有的应对和反应,对照脑海中的史料,剖析着王盟主的心理。
说句实诚话,就王世贞那性格与为人,自己并不放心。
跟徐阁老丶殷阁老这种返聘的老油条不同。
王世贞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生物,做不到只凭利弊来行事。
否则其人也不会跟张居正闹翻了。
甚至于此人还有些小家子气。
历史上王丶张二人通信频繁,张居正作为首辅,哪怕一直被王世贞抹黑,还是仍将自己曾经写给王世贞的十五封信,都收录进了自家文集,引为知己好友。
王世贞却截然相反,文集中绝口不提与张居正的交往。
甚至只留下了唯一一封写给张居正的信,也就是为父求情平反的那封。
心胸实在说不上宽广。
这种人,最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
哪怕朱翊钧又是托付兰台,又是造坟安葬其父的恩情,恐怕也管不了几年。
但也没办法,毕竟有这个才学的人不少,但有这个声望的实在不多——舆论上的事,除了经典造诣,还得会拉帮结派,呼朋唤友。
汪道昆还差火候,没个三五年功夫都扶持不起来。
董其昌更不用说了,现在不过是个十九岁的区区举人罢了。
只能说勉为其难用用,等不趁手的时候再换人。
缺人呐。
朱翊钧一边想着,转过身,便往回走。
馀光看到郑宗学,一手拿着起居注,一手提着笔,正在奋笔疾书。
朱翊钧莫名起了玩心,凑过去伸脑袋问道:「郑卿,写朕什麽坏话呢?」
郑宗学正聚精会神,闻言吓得一抖。
见是皇帝凑过来,连忙侧过身去,躲开皇帝的窥探,闷闷道:「陛下,您上次才答应内阁跟兰台,不会偷看的。」
朱翊钧呵然一笑,不再逗弄。
开玩笑,真以为朕看不到?你怎麽不想想,为什麽几个写起居注的,现在就剩你跟沈鲤了?
他摆了摆手,不再调笑,又随口拉起家常:「这次湖广的事,郑卿家里有影响吗?」
虽然说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但朱翊钧对身边近人,只是偶有敲打,更多的还是施恩。
像这样跟中书舍人拉家常,已是常态。
跟张居正一样,郑宗学也是军户。
当然,后者的家境,相对而言还要更差一些,算是村里出身的草鸡。
加之这位中书舍人十分年轻,如今才二十八岁。
可谓是朱翊钧最喜欢的一类进士。
小郑是湖广武昌府兴国州人,朱翊钧顺便关心一下臣下家里的情况,也是侧面了解湖广的事,有无影响民生。
郑宗学先是谢恩,随后恭谨道:「陛下挂碍,臣惶恐。禀陛下,臣家中不曾有来信,理当是没受波及。」
他看起来颇有憨态,缺乏世家子那种,留有退路,随时可以致仕的从容。
并且身形也不高,小皇帝跟他走在一块,只有半个头的身高差。
现在是未时,将近申时,太阳略微收敛了些声势。
一行人没有直接回西苑,只因皇帝今日还要去宣治门习武——虽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但好歹也保证了一月下来,能锻炼二十个时辰左右。
朱翊钧走在前头,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
嘱咐郑宗学当值不要太晚,注意保养体魄,孤身在京不妨结交一些好友云云。
小郑村里出来的,参加工作也就这两三年的事情。
每次遇到皇帝这般礼贤下士的做派,都直呼招架不住,千恩万谢。
突然间,朱翊钧没由来地来了一句:「郑卿,方才朕跟王世贞的奏对,你全程在场。」
「可有什麽想法?」
郑宗学下意识就要推脱:「陛下,臣不敢……」
朱翊钧直接打断了他:「郑卿,跟朕说句心里话,伱怎麽看?」
别看小郑一脸憨态,要真是蠢人,朱翊钧也不会放在身边做中书舍人了。
郑宗学出身一般,却能以二十五岁之龄,乡试八月中举,次年赴京会试,三月便高中进士,甚至此生就考过这二次科举。
虽然在后世没什麽名声,却也绝对算得上人中龙凤。
老头固然好用,但这种年轻的班底,也要大力培养——如今万寿宫的中书舍人,邓以赞丶郑宗学丶于慎行等,几乎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出头。
朱翊钧不在乎老头们有没有二心,反正只要好用就行,但年轻班底不一样,得考虑思想同频丶脚步同调。
经常交心,做思想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最重要的是,这些年轻一辈的进士,对此事的想法,也至关重要!
郑宗学颇有些为难,主要还是近臣议政,容易被弹劾。
稍不注意就是一个「幸近之辈,妄议大政」的帽子扣在头上。
但既然皇帝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他也不好再推脱。
郑宗学告罪一声,斟酌起来。
过了一会,才缓缓道:「臣出身微末,才学浅薄,只有庸人之言,请陛下姑妄听之。」
说罢,又行了一礼。
朱翊钧随意嗯了一声,颇有些懒得听套话的不耐烦。
郑宗学见状,神态愈发恭谨,沉吟道:「陛下,我母崇佛,臣受了些耳濡目染。」
「佛门经典《大般湼盘经》,曾记载佛祖语,曰……」
「我般湼盘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
「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复如是,作比丘像丶比丘尼像丶优婆塞像丶优婆夷像,亦复化作须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罗汉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坏我正法。」
郑宗学并未给皇帝解释其中的意思,只是自顾自说着。
毕竟如今已然没人再将皇帝视为小儿,更何况郑宗学这种给皇帝作起居注的近人。
朱翊钧自然是听得懂的。
甚至因为李太后好佛的缘故,这本《大般湼盘经》,他还略微翻阅过一二。
这话是说,佛祖即将圆寂,魔王波旬会化身千万,僧人丶居士丶诸果圣者,乃至佛陀。
来秽乱佛门果位,篡改佛门经义,勾引佛门信众,败坏佛门名声。
郑宗学显然是意有所指。
朱翊钧饶有兴致地看向郑宗学,眼神示意他继续说。
郑宗学顿了片刻,显然有些犹豫。
过了一会,他才缓缓开口,声音放得极低,几如蚊呐:「陛下,先师孔子圆寂二千年了!」
「今,遍地波旬矣!」
朱翊钧挥手让内臣离远些,这才转身沉默看向郑宗学。
好一会,朱翊钧才露出展颜一笑,问道:「所以呢?」
郑宗学目露真挚,言辞恳切道:「陛下,臣的出身,别说寒门,连门都没有,不过是大明朝芸芸读书人之一,亦如佛门普通信众。」
「王盟主丶徐少师那等文坛魁首,经学泰斗,便如各寺主持丶方丈。」
「臣感悟佛祖功德,敬仰深藏在心,在外,却是向来是见庙就拜,向来不管是否波旬化身,只为图个行走方便。」
「如今陛下为了天庭与三界众生,无论是要伐山破庙也好,另立大雷音寺也罢,佛祖与佛门净土,始终在诸多信众心中,不想不动。」
「陛下……」
「先师的大功德丶大果业,在于制礼诸国,开化蛮荒,些许错漏,仍不损万世之功。」
郑宗学一番话说完,既是畅快,又觉忐忑。
一抬头,就见皇帝直勾勾盯着自己。
他吓了一跳,越发不安,就要请罪。
谁料,皇帝突然叹了一口气,拍了拍自己肩膀:「郑卿,要不说你年轻呢,这种事,也就你这个年龄,才敢直来直往,而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朱翊钧是真心有些感慨。
郑宗学小年轻,自己方才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样,让他说说心里话。
结果他还真说啊!
也不怕自己口是心非。
郑宗学很崇敬孔子,但却认为孔子是「先师」,而不是「圣人」。
孔子的功德是基于制礼诸国,而不是天生就有无漏金身。
所以,皇帝挑出了《礼记》的错误,郑宗学觉得无所谓,他认为孔子是人,犯错也正常。
只要孔子制礼诸国的「大礼」没错,其他都是细枝末节,功德不减,仍是他指引人生的老师。
而重新解释礼记,争夺经典的话语权,只不过是波旬化身之间,互相打架罢了。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