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天之骄子,流行坎止(1/2)
十月初七,立冬。
所谓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北直隶这边,已然开始转为寒冷欲凝,尤其清晨,先前为抄近路赤脚淌过水的农夫,如今也大多会选择寻桥过水。
当然,南北亦有不同。
南方尚有馀热,气爽风凉,少雨乾燥,正是游山玩水的好时节。
北方则是逐渐有了冬意,萧瑟之感渐起。
而这个时节从南到北的行人,对南北气候差异,感受尤为清晰。
一辆插「礼部会试」黄旗马车,在官道上缓行。
这道黄旗是入京赶考举子的标识,称之为公车——各地布政司会发放银两和火牌给举子,火牌能在沿途驿站借用马车。
二月会试,也即是说,还有百馀日便是春闱了。
冬日行路不便,也易感风寒。
春日入京太晚,不能温故知新。
于是,在这个深秋时节入京备考,便成为大多举子的选择。
此刻天光未现,道上很是昏暗。
一阵晨风拂过。
正在驾车的李坤忍不住打了个哆嗦,紧了紧衣衫。
按理说他是从河南入京,气候相差应该不大,但他分明感觉越往北越是料峭。
或许……是他今岁已然三十八岁,不再受冷的缘故吧,李坤摸了摸自己的胡须,叹了一口气。
只可惜,持火牌到驿站借用的公车,只有马车,并不会配驿员驾车相送。
早知道就等天透亮了,暖和些再出行。
李坤不着边际想着,又信手用鞭子抽了驾马两下。
晨光熹微,寒意也逐渐消退,变得凉爽适宜。
道上的行人丶马车也逐渐多了起来。
毕竟是北直隶地界,大清早外出砍樵务农的不少,上山求神拜佛的更多。
车架贵气奢华丶气派不凡,贩夫走卒包袱艰辛丶佝偻褴褛。
李坤将二者都收入眼底,频频摇头叹息。
正在他思绪万千之时,突然一人拦住了他的去路。
「这位君子,能否行个方便。」
李坤勒住缰绳,朝道旁看去。
只见一辆宽大马车陷在道旁,车夫正在愁眉苦脸。
而李坤的跟前,则是一名儒衣冠服的男子,伸手招摇,赫然便是拦车之人。
其人二十出头,面容白净,衣冠博带飘飘,举手投足更显潇洒。
可谓是亭亭物表,翩翩风度。
李坤见其姿仪不凡,也不敢自持年长就托大。
连忙下车见礼:「君子不敢当,不知阁下有何见教?」
他没有自报家门。
出门在外,谨慎第一。
来人一板一眼回礼:「不可称阁下,区区在下顾宪成,给君子见礼了。」
顾宪成回礼完,无奈地苦笑一声,说明来意:「在下与君子一般无二,亦是进京赶考的举子。」
「车马一路颠簸,疏于养护,不慎坏在了道旁。」
「奈何又约了友人,今日为我设宴款待,我若是耽搁了时辰,只怕引得友人不快。」
「这才大胆叨扰君子,求君子稍带我一行。」
李坤听罢,略微松了一口气。
不是什麽游侠儿就好说。
这点小事,再加上都是举子,风度还如此出众,李坤倒也不怎麽排斥。
不过,他还是抱有最后一丝谨慎。
从怀中取出火牌,示给顾宪成,热情道:「举止之劳罢了。」
「在下吕坤,字叔简,河南宁陵县人士。」
顾宪成见状,也明白意思,这是要他证实举子身份。
他当即也从怀中取出火牌,含笑道:「那就巧了,我籍贯无锡,家中亦是排行第三,表字叔时。」
伯仲叔季,二人都表字带叔,基本就是家中第三子的意思。
李坤接过顾宪成火牌,仔细看了一眼,确是布政司衙门标志制式,这才放下心来。
他当即露出笑意:「叔时车上请,我来驾车。」
通报了姓名身份,就不用一口一个君子阁下这麽客套了。
顾宪成连忙推辞:「于理,是我叨扰吕兄,平添麻烦。」
「于情,吕兄长我十四年,我当以兄事之。」
「于情于理,都应当由我为吕兄驾车才是。」
李坤见其面容俊秀,礼节十足,也是忍不住心生好感。
当即笑道:「既然同行,不妨同驾。」
中庸之道总是能劝服人的。
顾宪成当即感激应是,又折返嘱咐车夫,守着马车,等人来援手。
随后李丶顾二人,便一并坐上了李坤的马车,一左一右。
马儿受了两鞭子,不满地哼了两声,马车再度缓行起来。
李坤双腿空悬在马车外,侧身坐着。
顾宪成则是盘膝而坐,将官帽取下,整理着方才拖拽马车弄得有些散乱的头发。
「对了,吕兄,为何你我通报名姓时,你自称吕姓,但这火牌上,却是李姓?」
顾宪成随口问道。
倒不是怀疑被骗了,毕竟都给自己看了火牌,也没必要遮遮掩掩。
只是有些好奇罢了。
李坤听罢,只是摇头叹息一声:「说来话长。」
顾宪成来了兴致。
好奇看向李坤,笑道:「这般好时光好秋意,正是用来消磨的。」
他听得出李坤只是在感慨,并非有什麽不方便。
果然,李坤听罢,再度一叹,而后娓娓道来:「我六世祖,讳名吕黑厮,生于元末。」
「少读书,明义理,躬耕于新安,以灌园为业。」
「后烽烟四起,我祖素有经纶之志,便投了太祖……」
顾宪成饶有兴致地听着李坤讲述着家族故事,不时插话询问着细节。
「……战后,太祖赏我祖指挥千户,赐花银一斤,面取旨,复其家。」
「谁知,降旨时出了意外。」
顾宪成听到这里,不由面色古怪,显然是已经有了猜想。
果不其然。
李坤三度叹息道:「其旨尾云:敕水南寨种菜者老李,钦此。」
「赫然是将『吕』记作了『李』!」
顾宪成猛然咳嗽了两声。
这有些失礼,顾宪成连忙以袖捂嘴,略作遮掩。
待舒缓些才开口道:「原来是开国功臣之后,实在失敬。」
旋即又好奇道:「那贵祖没有为此分辩?」
李坤摇了摇头:「按我祖墓志铭上说,是时,黑厮辩姓,太祖掷笔曰,便姓李不妨。」
说罢,也不禁有些怅然。
太祖赐姓是好事,但笔误所致的改名换姓,多少有些难堪。
所谓「族人好礼者,求诸心而不安」。
生活中更是尴尬无数。
李坤的母亲姓李,父母同姓,在河南算是有违伦理——「故余家多以李姓婚,而盖棺之后立旌题主,辄称吕公云。」
这就叫生从君,死从祖。
甚至父母百年之后,他李坤要怎麽题碑都是大问题。
所以,李坤如今即便是年近四旬,仍不愿放弃寻求功名。
太祖皇帝的笔误,是不可能自家想改就改的,非得要皇帝点头,才有机会回归原姓。
不考进士,做到一定位份,哪有资格让皇帝下诏复姓?
开国功臣?发回原籍的千户,传至六代,除了些许浮财,哪还有什麽路子。
旁听的顾宪成精通世情,自然也明白其中的不便。
也理解了这位李坤,为何固执称吕了。
他见李坤心情低落,也不由同情道:「太祖误听,实无可奈何,待吕兄金榜题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