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激烈争论(2/2)
蔡京乃老奸巨猾之人,听到王黼激将自己,想让自己说出徽宗不爱听的话,以此来排挤自己,故此忙出列表白,表明自己支持联金灭辽的策略。
王黼见蔡京不上套,便继续攻击郑居中、邓洵武道:“当今官场,风气甚坏,做事最是浮躁,满朝上下,皆以复燕之说为时髦;所谓士大夫们,高高在上,全然不顾国家之根本利益,说起事来,一套一套,看似以国家社稷为重,其实是借此标榜自己,利用此事攻击朝廷栋梁之才。我有言在先,就复燕之事,还会有人大放厥词的。”
在王黼咄咄逼人的态势下,郑居中、邓洵武处于下风。
徽宗见状,正要表态,邓洵武又出列道:“启奏圣上,现有蜀中士大夫安尧臣就复燕之事上书,转呈与臣,让臣进谏于圣山。”
一旁的王黼见状,忙说道:“看看,我就说嘛,如此一个标榜自己的机会,士大夫们岂能放弃?!”
徽宗未理睬王黼,对邓洵武道:“卿可当殿诵读,让众卿们都听听,安尧臣是如何一番言论。”
安尧臣,四川广安郡人,乃安惇族人,举进士不第,闲居乡间。闻听到朝廷有联金灭辽的传闻,一时激愤,写下了谏书,议论平燕之事,因无渠道进献,忽然想起同为蜀人的邓洵武,故此投书邓洵武处,请邓洵武代为转呈。
虽然王黼刚才已言“我有言在先,就复燕之事,还会有人大放厥词。”但现在朝廷正在议论联金灭辽之事,正争论得激烈,是该呈上去的时候,邓洵武也不顾王黼有言在先了,故此亮出了安尧臣上书一事。
现在,听到徽宗让当殿诵读,邓洵武便掏 出安尧臣的上书,大声念道:
“宦寺专命,倡为大谋,燕云之役兴,则边衅遂开;宦寺之权重,则皇纲不振。
昔始皇筑长城,武帝通西域,炀帝辽左之师,明皇幽蓟之寇,其失如彼。周宣王伐玁狁,汉文帝备北边,汉元帝纳贾捐之议,光武斥臧宫、马武之谋,其得如此。昔太祖拨乱反正,躬擐甲胄,当时将相大臣,皆所与取天下者,岂勇略智力,不能下幽燕哉?盖以区区之地,契丹所必争,忍使吾民重困锋镝!章圣澶渊之役,与之战而胜,乃听其和,亦欲固本而息民也。
今童贯勾结蔡京,同纳赵良嗣以为谋主,故建平燕之议。臣恐异时唇亡齿寒,边境有可乘之衅,狼子蓄锐,伺隙以逞其欲,此臣所以日夜寒心。伏望思祖宗积累之艰难,鉴历代君臣之得失,杜塞边隙,务守旧好,无使外夷乘间窥中国,上以安宗庙,下以慰生灵。
上书言事人:安惇族人安尧臣。”
安惇,字处厚,广安郡人。上舍及第,调成都府教授。上书论学制,召对,擢监察御史。哲宗初政,许察官言事,谏议大夫孙觉请汰其不可者,诏刘挚推择,罢惇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历夔州、湖北、江东三路。
安尧臣因自己名不见经传,故此借了族人安惇的名气来张目。
安尧臣的上书,直指童贯、蔡京和赵良嗣三人,惹得童贯大怒。
蔡京表面上也是大怒,然心中却是暗喜,既被视为主战派,又表达了息战之愿望。
徽宗闻听后,沉吟不语。徽宗沉吟,是因为不好当场表态。
在徽宗心里,早已有了主意,就是要再派人去联络金人,与金人的结盟,但朝会上反对意见也很强烈,为了表示微妙的中立态度,不使大臣们揣摩到自己的心思,徽宗决定给安尧臣个小官,麻痹下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们。
徽宗沉吟了一阵后道:“这安尧臣乃安惇族人,也算是士大夫,不管言事正误,精神可嘉,可提拔为官,为朝廷尽力。”
随即,徽宗当殿宣布,提拔安尧臣为官。当然,给的是承务郎这样的小官,大官徽宗没舍得给。
当日朝会毕,徽宗一边准备安排人员二次使金,一边让蔡京、童贯、王黼三人继续论证,务必要拿出个万全之策。
通过朝会,蔡京吃准了徽宗的意思,知道徽宗已拿定主意,定要与女真结盟,以收回燕云十六州。故此,蔡京心里虽然不赞成,但表面上却大力支持童贯的联金灭辽之策。
王黼自然是没啥说的,只要是徽宗皇帝想的,便是他要做的;故此,对联金灭辽之事,王黼热心的很,恨不得立马就能实现。
因为童贯乃武人,权势熏天不说,且还是阉人,这就犯了士大夫之两重忌讳。
平时的时候,士大夫们虽然眼热童贯受徽宗之宠信,权势大得不一般,但也无可奈何,毕竟这个阉货还能打仗;然而现在,联金灭辽尚不知结果如何,此时不借机攻击这阉货,还待何时攻击?!
故此,一班士大夫们对童贯群起而攻之。
童贯被围攻,童贯心里既委屈,又不服,遂于激愤中,向徽宗皇帝上了《平燕策》,以显示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运筹帷幄的能力。
在《平燕策》中,童贯淡化了联金灭辽的分量,侧重于收复燕云,大意是云中是根本,燕蓟是枝叶,当分兵骚扰燕,而后以重兵取云中等等。
童贯的策略不能说不高,但宋朝军力实在不济,实在承担不了如此高超的策略,故此使好策略成为纸上之谈,落不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