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重建海上丝绸之路(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  廖永忠更加疑惑。两个读音完全不同的字,怎么还能说错?

    陈樉老气横秋道:“大哥刚忙完春耕,又去海津镇勘察地形,规划商港,忙得思维有些混乱,哎哟……”

    陈标捏住二弟的腮帮子。

    陈樉立刻告饶:“我的意思是,大哥和廖将军开个玩笑。”

    陈标松开越来越老练,但也越来越不尊敬他这个大哥的二弟的腮帮子,道:“总之,为了能好好做生意,一支强力的水军至关重要。海外诸国皆蛮夷,如草原部落一样。若水军不够强大,他们就不会和我们做生意,而是劫掠了。”

    陈樉补充道:“就像是倭寇。”

    提起倭寇,廖永忠忍不住磨牙:“倭寇……若不是倭岛太远,我真想把水军开过去,把倭岛踏平!”

    倭患在元未就已经开始。

    倭岛内乱,一些贵族派人劫掠华夏商船、侵扰华夏海岸,为他们争霸倭岛获取资源;一些贵族在争霸中落败,失去了地盘,就干脆在海岛上驻扎,成为专职海盗,以供养他们的奢侈生活。

    洪武元年,倭患就已经非常严重。

    朱元璋曾经派使臣去质问倭国天皇和将军,倭国将军砍了大明使臣的头。

    以朱元璋的脾气,对倭国自然恨之入骨。但他却忍住了,没有出兵,只在海岸修筑抵抗倭寇的堡垒,并为阻拦后世子孙主动出击,将倭岛列为不征之国之一。

    不征之国的意思是,除非对方先动手,否则大明不会对其出兵。

    后世多骂朱元璋“小家子气”、“没海洋思维”、“看不起别的国家”、“自大傲慢”,却不知道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停止北伐之后,主要资源都投入了海岸线,对倭患十分重视。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备倭兵”,指的就是朱元璋建立的沿海都司卫所。在北方草原民族没有进攻的时候,沿海都司卫所就是最惨烈的战场前线。

    后世有一段时间流行反思思潮,不仅营销号,文科领域的学者们也喜欢“解构推翻历史”“反思国民劣根性”,甚嚣尘上。

    比如有许多史学家,都写论文声称倭寇不是日本人,都是国人假扮。倭患是内乱,倭国清白无暇。

    这些史学家,不乏名校教授。

    他们的论据是,《明嘉靖实录》记载,“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但是此话前后语境是,嘉靖三十二年,倭寇组织了一次大规模扰边,沿海都司卫所损失惨重。倭寇被打退后,许多奸民趁机兴风作浪,假借倭寇的名义劫掠,“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明朝文献记载用词非常精准,倭寇倭奴、海寇海贼,都是指不同的人群。而倭寇扰边,是海乱的根源,才有为倭寇里里应

    外合为非作歹的“海贼海寇”。

    这就如草原民族劫掠边疆,然后出现了带路的、投靠的、趁火打劫的中原人。

    朱元璋流传后世的白话文圣旨中,就有直接指挥沿海百姓操刀子砍倭寇。可见朱元璋对倭寇的痛恨。

    那为什么朱元璋不但不打,还不准后世皇帝打?

    因为朱元璋出身贫寒百姓,知道国家打仗老百姓有多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很有远见,但朱元璋生于乱世结束乱世,做不到对双眼能看到的百姓的痛苦视若无睹。

    倭岛这地方,打又不好打,耗费非常大;打下来也没法占领,占领了开发费用比利益高。纯粹恶心人的地方。若明朝因为打倭寇被北方草原部落趁虚而入,那就是亡国的危机。

    人虽然脾气大,但很清醒。

    朱元璋在北伐摧毁元朝官僚架构之后,就不再大肆兴兵,只在北边边镇和沿海建立卫所,以防守代替进攻,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当然,朱元璋其实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倭寇。比如陈标提出的从军事和经济方面双重下手。

    但朱元璋的见识确实没有这么高,他想不到;朱元璋麾下能臣无数,从豪强世家到寒门贵子应有尽有,他们也想不到。

    时代的局限性。

    这个时空有陈标。他带着千年后的键盘政治家智慧而来,将进行新的尝试。

    反正不会比倭患伴随明朝始末来得更差。

    廖永忠身为水军,和倭寇多次作战。

    当打下闽广,和张士诚签订暂时停战协约后,廖永忠有大半时间都是在和倭寇打仗,少数时间和与倭寇勾连的元朝其他军阀残余势力打仗。

    陈标十分馋廖永忠,所以委婉询问洪武皇帝,廖伯伯的弟弟有没有空来海津镇,指导北平守军在海津镇建立北方水军。

    朱元璋立刻就把廖永忠送来,让陈标随意使唤。

    没这事,朱元璋还会忘记把陈标身份告诉廖永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