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三次对话(1/2)
因为早有准备,也已经在半导体行业浸淫数十年,曾经在英特尔,日本日立公司履职,无论是原材料,精密制造设备,以及近二十年来的技术发展,陈鑫都能够信手拈来,逐一阐述。
从半导体的起源,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介绍新加坡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陈鑫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并正在付诸实施。这其中涉及特许半导体公司的技术升级以及6英寸晶圆厂的规划,力微电子落户新加坡,摩托罗拉,惠普,英特尔等半导体公司均有投资意向,以及日本住友化学在新合资设厂计划,建议政府从土地规划,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支持,利用处于马六甲海峡便利的交通,引进技术和产能,加大研发投入,奠定,夯实新加坡半导体产业基础,进而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能够处于有利态势。
在提及的半导体厂家中,只有住友化学是蔡致良之前未曾了解的信息,不过,只要新加坡半导体产业发展顺利,对于力微电子的助力就越大,毕竟住友化学是原材料公司,而英特尔已经退出DRAM行业,摩托罗拉与惠普也后继无力,对力微电子威胁不大。
蔡致良更的是半导体发展基金,毕竟去年政府拨款20亿新元,也是力微电子争取的对象,就目前而言,在对0.2微米制程的研究中,就有其提供的资金支持,如果能够攻克0.2微米制程,预计将有1500万新元。
会面结束之后,淡马锡的李昱走过来同蔡致良聊了几句,如郑一鸣昨天提及的,是关于兴隆信贷的,而另一旁顾远德与陈鑫,彭明煜也相谈甚欢。
“同为华人资本,有守望相助的义务和责任。”蔡致良说的很大方,道:“如果兴隆信贷有需要,索尔将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你也清楚,历史的原因,总会涉及英国的投资,希望索尔能够予以协助。”李昱解释道:“一个是吉宝集团海事工程的资金,另一个是兴隆信贷有意于位于伦敦的一家华人投资机构。”
“冒昧问一句,这些事情难不倒新加坡发展银行吧?”蔡致良有些疑问,作为新加坡最大的银行集团,这点小事海事不难办到的,更何况作为渣打银行第一大股东的邱德拔就在新加坡,怎么也轮不到索尔投资。
“看来蔡先生还不清楚。”李昱苦笑道:“如果仅仅是投资,新加坡发展银行自然能够做主。但是这家华资机构之前因为汇率损失较大,被索尔购入两成的股份。”
蔡致良点点头,道:“我会通知朱国信,你让吉宝集团跟索尔信谈。”
蔡致良不了解情况,自然也不会现在介入,届时自会由朱国信同吉宝集团的人商谈,不过,既然李昱亲自过来同他谈,如果不是什么要紧的机构,蔡致良也会暗示朱国信放行,只要吉宝愿意拿出同等的诚意。….“合作愉快,希望继续加强淡马锡与金河集团之间的合作。”李昱道:“之前倒是未曾听说,金河还投资了台积电。”
“正因为台积电选择了代加工,再加上联电,以致于再难有立足之地,我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竞争没有那么激烈的DRAM行业。”
蔡致良无奈摇头,道:“DRAM芯片的主要应用于电脑,现在全球人口超过50亿,如果十分之一的人拥有电脑,5年一更换,那么每年的销量就是1亿台,这对于DRAM芯片的需求可想而知。等8英寸晶圆厂建好的时候,16M芯片就可以进入量产阶段,以0.2微米的制程,绝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就如同不间断的印钞机一般。即便是日韩发起价格战,力微电子也能从容应对。”
“十分之一吗?”李昱觉得有些不可置信,那是5亿人。
“是啊,有些不可思议。”蔡致良道:“二十年前,全球电脑的年销量不过2万台,主要卖给全球各大公司,而随着苹果个人电脑的成功,十年前,销量突破200万台,现在的销量你可以去查,我忘了在哪里看到的,去年的销量超过2000万台。从2万到2000万,1000倍的增长,用了20年,那么销量突破1亿,会是很久远的事情吗?”
既然蔡致良说了,那么必然不会作假,毕竟这种数据统计可以多方验证,李昱所有所思的点头,有些明白了蔡致良和力微电子,在他看来有些激进的策略,确实如蔡致良所描述的,这就是印钞机。
中午,蔡致良,蔡美慧,赵思琪,顾远德,廖成凯,邵玉岱与陈鑫,彭明煜等人共进午餐。wap.biqupai.com
期间,赵思琪递给蔡致良一份《联合早报》,里面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此次力微电子在新加坡投资建厂,而新加坡将成为全球半导体和计算机的制造中心等等。而蔡致良也成为报道的重点,从他接管明秀报社开始,创建蔡氏影业,做空美股等一系列的商业成就,完全一副商业英雄的姿态。
“其他报纸呢?”蔡致良问道。
“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包括英文报纸《海峡时报》,《新加坡商业时报》,都大同小异,新加坡的宣传力度很大。”
蔡致良点点头,表示心里有数了。
午餐之后,同温国良等人会和,准备晶圆厂的融资协议,将由新加坡发展银行,华侨银行以及恒隆银行联合提供信贷支持。
“赵先生,叶先生,感谢支持……”
蔡致良很快就见到了新加坡发展银行主席赵佑安,华侨银行总经理叶鸣,并与现任总理吴作栋,共同见证了合计5.2亿美元融资协议的签署。
“如今的半导体产业,从全球范围来看,日本和美国处于第一梯队,综合实力最强。但是局限到DRAM芯片这一领域,日本冠绝全球,美国有技术,但是没有制造能力。韩国和欧洲处于第二梯队,其他地区属于第三梯队。力微电子暂时处于第二梯队,但是,不及韩国三星电子。”….蔡致良客观评价了力微电子的技术水准,道:“七十年代,美国在半导体行业一枝独秀,日本的制程设备和生产原料均从美国进口。1976年,日本政府联合日立,富士通,NEC等5家日本企业集资720亿日元,约合2.5亿美元,举全国之力攻克64K,256K,乃至1M技术,以及关键制程设备和生产原料。
日本用了4年的时间便与美国并驾齐驱,而后用5年的时间逼迫美国半导体公司基本退出DRAM市场,从而占据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韩国也一样,将半导体作为国家战略。1986年,美日半导体之争波及韩国,仅三星电子一家便亏损3亿美元,即便如此,韩国政府联合三星,LG和相关科研机构,集资1亿美元,终于在1989年攻克4M技术,从此将其与日本的差距缩短至不足半年。
很多人认为日本,韩国像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旦不能攻克4M技术,就是数亿,乃至十数亿美元的损失,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推进技术研发,从而避免重大风险。为什么要进行赌徒式的投资?”
片刻的迟疑,蔡致良没有等对方回答,就说道:“这个建议似乎很有道理,只是不适合于半导体产业。就说台湾吧,联电于七十年代末建立晶圆厂,按部就班研发,初期也是盈利丰厚,但是自从日本在1985年疯狂扩充产能,以价格战横扫全球之后,联电也只能最终退出这个领域。
说实话,如果力微电子处于日本NEC的位置,也会使用这般策略,低端产品亏本销售,中端产品平价销售,高端产品获取利润。以目前的市场现状,16M产品就是这个高端,如果你没有这个技术,你的公司就只能一直亏损,没有盈利的空间。
而这就是半导体行业,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按部就班只能是自取灭亡。”
“你的话,我都了解了。”吴作栋继而问道:“日本现在停滞不前,新加坡与韩国竞争,你觉得胜算几何?”
“只要争,就有十成。”蔡致良卖了个关子,吴作栋与李昱等人一时愕然。
“韩国和新加坡都太小了,捆绑在一起也比不上日本的体量,而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在美国。”
经济领域的竞争转化为政治问题,对于新加坡而言,就是稳赚不赔的结局,韩国没有日本那样的实力,可以独霸九成以上的市场,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