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玄甲威名振 荆州围南阳(四)(2/2)
田勘心头大喜,死死盯着,奋力抽马,心道:“老子逃到那里,就能脱身!”
冷不丁一声大喝响彻耳边,如同闷雷。田勘心魂不守。猝不及备之下,他的战马亦受惊吓,仓促止住冲势,扬蹄嘶鸣。田勘被甩落地上,泥水迸溅了他满身一脸。他被摔了个头晕眼花,还没做出什么反应,一匹披挂黑甲的战马驰到其边。
马上骑士弯腰,把田勘拽起,挟於臂下,旋即转马,向东北方向的莘迩将旗奔去。
……
前前后后,杀掉了两三拨田勘亲兵,好不容易拉近了与田勘距离,距田勘只有里余的高延曹瞠目大怒,骂道:“罗虎!狗东西!”
……
罗荡一骑绝尘,留给的高延曹唯有远去的背影。
驰到莘迩将旗边上,罗荡把已被他夹得喘不上气的田勘扔到地上,禀报说道:“敢禀明公,荡擒得田勘在此,献与明公!”
莘迩收回观察战场的目光,向下看去,落到田勘身上。
田勘一咕噜爬起来,先是大口地吸了几口气,理顺了呼吸,继而麻利地拜倒地上,大声说道:“明公威震海内,小奴仰慕已久,早就想投到明公帐下,为明公效劳,一直不得机会。今日总算心愿得偿,小奴田勘愿为明公效死!”
饶以莘迩两世见闻,尤其到这个时代以来,更是尊卑贵贱、智士虎臣,各色人等,无不有见过,此时见了田勘的这番举止言行,且也竟是一时无话。
田勘猛力扣头,再说一遍,说道:“小奴田勘愿为明公效死!”
“你先起来。”
田勘跃身站起,叉腰昂立,积极地说道:“敢请明公,派些兵士看管小人。”
“看管你?”
田勘指了指战场,说道:“小人愿为明公招降郭黑、呼衍宝等!”
包括罗荡在内,周围诸人明白了他的意思。
所谓“看管”,指的是押着他去招降郭黑、呼衍宝,——至於为何“押着他”,不必多说,自是为消掉莘迩的疑心,向莘迩表示他绝无逃跑之图。
莘迩失笑说道:“足下却是个知情知意的。”
田勘气昂昂,作出忠义之色,说道:“‘久仰明公’、‘愿为明公效死’此言,是小奴的肺腑心声!今能得投到明公帐下,小奴心花怒放。”
若是换了别的降将,如果这般主动提出,愿为莘迩招降部曲,莘迩为示信任,大概不会遣兵看押,但碰上田勘这种,还真是不遣兵看押不成,莘迩便就“从谏如流”,允了田勘此请,令魏述带亲兵百人,押着田勘去招降郭黑、呼衍宝和战场上溃散的其部兵士。
……
主将先是逃跑、继而被擒,高力羯兵等尽管勇悍,群蛇无首,也是一盘散沙,没有了战斗力,被李亮、薛猛、赵兴、秃发勃野、高延曹、罗荡等部从三面包围,逐步压缩,最终逃掉的只有少数,大多被挤压到了渭水南岸的一片狭窄区域。
田勘威风凛凛地到至,替莘迩招降。
将校以下,三四千人,无论羯、华,俱皆放下兵器,跪地投降。
密密麻麻的降卒中,田勘感觉到了一人的注视,顺着找去,是呼衍宝。
毫无哄骗呼衍宝在前阻敌、而他自己却率部逃跑的惭愧,田勘面不改色,大步过去,把呼衍宝一把拉起,上下打量,关心地说道:“阿宝,没有受伤吧?”
“……托将军的福,末将未有受伤。”
“没有受伤就好!阿宝,我刚才拜见过莘公了。莘公英武绝伦,你我以后就跟着莘公干!我打包票,一定前途光明!”故意提高声音,说了这么一通让魏述等听到的话,田勘东张西望,问呼衍宝,说道,“老郭呢?我怎么没找着他?”
“末将也不曾见他。”
……
战场东边。
侥幸冲出重围的郭黑,没命地鞭打坐骑逃窜。新笔趣阁
在他和从骑的后头,约两里不到的地方,数百陇军轻骑紧追不舍。
郭黑身边的从骑,不断有人中箭掉马。郭黑正在绝望,那数百陇骑却停下了追击,原地待了稍顷,拨转回头,朝西返程了。郭黑频频扭脸,确定他们不追了后,又惊又喜。尽管搞不懂这股陇骑为何返回,他不敢耽搁,更加拼命地东逃不停,往蓟县而去。
追赶郭黑的是秃发勃野、宋金等骑。
赶到莘迩旗下,秃发勃野问道:“明公,缘何传令,命末将不要再追郭黑?”
“我自有用处。”现在不是解释的时候,莘迩没有回答秃发勃野此问,只笑着如此说了一句,随即说道,“现下要务,是趁胜克取新兴城!拔列,你与勃勃率你两部轻骑,负责收容俘虏。”令道,“螭虎、罗虎,你们跟我去打新兴出城的守卒!”
罗荡说道:“出城守卒?明公,不闻有报新城守卒出城啊。”
莘迩笑道:“很快他们就会出城了。”
……
按莘迩的军令,田勘遣吏“冲破陇阵”,至新兴城下,声称同蹄梁、田勘统兵万余前来解围,叫城中突围配合。城中守卒早就察觉到了城东好像正在鏖战,闻得此讯,果然中计,守将亲率守卒精锐出城突围。唐艾指挥兵马阻击,莘迩引甲骑及时杀到,一鼓灭之。
新兴城轻松夺下。
莘迩一边传令北宫越,命他进夺临渭,一边传令三军,休整一夜,明日进兵冀县。
麴爽、令狐乐两部,先后军报来至。
麴爽报云:“已过襄武县,至多一日,即可到达新兴。”
令狐乐报云:“已过金城县,入陇西郡界。”
莘迩口述,高充手写报捷文书两封,分别送去给麴爽、令狐乐。
内容一样,两道捷报都是只短短的一句话:“新兴已下,全歼虏援田勘部五千骑。”
……
两天后,莘迩兵将至冀县。
咸阳,宫城。
南阳的紧急军报送到:“荆州桓蒙引兵数万,循水而上,进军神速,已至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