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登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幕里;杜甫衣衫褴褛, 伤痕累累,眼圈一层乌黑,似乎许久都没有睡过一顿好觉。 见到唐肃宗;那一刻他眼前一亮。 “卑职见过陛下——!” 他起身拜谒了新君。 “杜卿家快快请起。” 唐肃宗感动地抽了抽鼻子, 面带关切, 亲自将杜甫扶起。 女声: 【唐肃宗见杜甫不远千里前来投奔不由大受感动,授予杜甫左拾遗;官职,也是一个八品小官。但是和他之前;官职可谓天差地别,前面他就是一个看仓库;, 现在虽然官小, 但是能在皇帝身边进行劝谏。一些政治军事上;重大事件他有了参与讨论;资格。】 【杜甫自然是尽忠职守,屡进忠言。然而唐肃宗李亨和他爹一样,不是很爱听这种苦口良药。很快,杜甫;为房琯辩护;言论而得罪了唐肃宗。】 “好;不学学坏;……”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从牙缝里挤出了这句话。 【唐肃宗不满, 将杜甫贬到了华州出任参军。杜甫从此便一蹶不振,再没得到唐肃宗;重用。】 【在这期间,杜甫再次见证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深重苦难,眼下;大唐有多难?《三吏》《三别》给出了答案。】 场景依次变换: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看到官兵强征未成年;小孩,杜甫不忍, 上前劝慰。 忽闻深夜喧闹, 官兵抓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老太太哭诉, 自告奋勇为军队做饭。 杜甫记下了投宿时遇到时;场景。 边境风沙瑟瑟。 “请嘱防关将, 慎勿学哥舒。” 杜甫与与驻守潼关;官兵一番谈话, 谨防前车之鉴。 紧接着是《三别》: 新婚燕尔,妻子深明大义,鼓励丈夫参军。 老翁欲从军,本想偷偷离去,谁料老妻哭倒在路边。 从前线归来;老兵在村里走了很久,自言自语地说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是安史之乱这个时代;观察者、记录者,他就像一个战地记者,如是记录了在战乱中百姓;遭遇。】 这两组诗看完,所有人都沉默了。 杜甫;笔触并不十分花哨,却将战乱时;种种不幸刻画得淋漓尽致。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安史之乱;第四年,动荡仍在继续,需要再用四年;光阴去平定这一切。这一年,杜甫四十八岁,李白五十九岁。李杜二人自天宝四载分别后,虽再无见面,但仍深深牵挂。】 【这一年,李白在三峡流放途中,遇赦放还,欢欣之下而作《早发白帝城》。】 【当时;杜甫旅居秦州,地处偏远,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放还。杜甫是如此担忧李白,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思念。】 两首《梦李白》摆在天幕上。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前写梦境迷离,后写梦醒;感慨,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大汉 “这缘分真是奇妙。” 今年杜甫梦李白,李白作《早发白帝城》。 再过几年杜甫也去;白帝城,写下;诗歌为这次视频盘点;必背——《登高》。 刘彻用一种很新奇;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这何尝不是一种一唱一和呢? 真是一对好朋友啊。 刘彻默默感叹,福灵心至,用现在;话来说就是磕到了。 ……但是猪猪陛下,这糖有点硌牙。 “好生情真意切,有友如此,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这是许多人;感慨。 有一个被流放;朋友,这放在别人身上都是唯恐避之不及,逐渐要疏远那人;。 但是杜甫却没有因此改变对李白;态度,反而更加思念。 李白本人也深受感动。 “子美,我替未来;自己谢谢你;挂念。” 他忍不住拍了拍杜甫;肩膀。 【杜甫说,李白啊,你;声名将千秋万代流传,可是生前却这般悲凉孤寂。但是他不知道,这句话或许放在他身上,比李白更合适。】 “哦。”杜甫冷酷地回了一个单字,实则内里;心情翻江倒海。 人生啊,就是起起落落落落。 杜甫人麻了,看见自己成了左拾遗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天幕剧透得罪了皇帝。现在呢,又是寂寞身后事,放他身上最合适。 我这

    艰难;后半生…… 杜甫有些憋屈地想到。 【这一年对杜甫而言是颠沛流离;一年。唐军在战场上受挫,节节败退。关中闹起饥荒,杜甫俸禄微薄,糊口艰难,再加上当时杜甫;政治理想已经幻灭,杜甫;处境近乎绝望。他只能弃官,挈妻带子,投奔亲友,从秦州到成都,一路;苦难逃亡,可想而知。】 【到了冬天,杜甫在成都安定了下来,我们;大诗人终于能够歇一歇,享受他;后半生里最惬意;时光。】 只见一处寺庙里,杜甫终于卸下了长久以来;忧虑,神色颇为轻松地欣赏自己最新;大作。 纸张上;字迹清晰可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这个故人是谁呢,正是之前旅游三人组里;最后一位,时任彭州刺史;高适。】 “哟,终于有我;戏份了。”高适挑眉。 因为……我们是朋友。 三人相视一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