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952节 十国来朝,飘了。(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的,那么就不再强大,不再优越,而注定会成为一个悲剧。

    这是天竺六国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

    只是,六国本身,并不知道罢了。

    大唐如今占了恒河之北的天竺,以及后世的尼泊尔,孟加拉国。理国占了后世巴铁的东部和恒河之西,梁国占了恒河之南到温迪亚山脉之北的地盘,而卫国被封在恒河下游之南的奥里萨地区。

    等于说,近半个天竺都被大唐和其诸侯国瓜分了。剩下的天竺六国,只占了一半出头的天竺土地。

    够了,可以了。

    “陛下,十国使臣,已经都安排在驿馆了。其中新建的卫国,是卫王赵显亲自来的。”礼部尚书吴镇楼奏道。

    李洛笑道:“卫王今年正月才离开洛阳,这就国才多久,就又来了。天竺如此遥远,他一年之内来回两次,也算辛苦。”

    杨汉明道:“赵显这是感念陛下封国,所以亲自入京表示感激之情。这自古以来的亡国之君,谁比得上他运气好,竟然遇到陛下这样宽厚仁慈的君父呢?”

    众人一起点头。李洛也很高兴。

    他是真高兴啊。

    这次一下子来了十国使臣,卫王赵显还亲自来朝。

    大唐强则强矣,可是因为太强大太霸道,把周边小国都灭了,这导致没有藩属来朝见大皇帝。

    所以,大皇帝陛下多少心中有些失落。

    毕竟,他还没有品尝过万国来朝的滋味儿。

    皇帝一高兴,就不想亏待使臣们:

    “礼部,无论是宋卫梁理四国,还是天竺六国使臣,一定要以礼相待。宋卫梁理属华夏联盟,大唐诸侯,对他们倒是不用太客套。可对于天竺六国,就要多些耐心。他们不但是来称臣纳贡的,也是大唐的客人。”

    吴镇楼道:“微臣遵旨!陛下放心就是,大唐是天朝上国,好不容易…这次万国来朝,乃是大唐之大吉啊,礼部当然不会怠慢。”

    不但皇帝高兴,就是满朝文武大臣,此时也个个精神焕发。

    当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万国来朝啊。

    当然,万国来朝实在是太过于夸张,不过十个也不算寒酸了吧?

    说好了的天朝上国,君是上国君,臣是上国臣,听起来好大的气派,可是要没有一群小国朝贡捧场,那就太无趣了。

    现在好了,一来就是十国使团!

    爽气啊。

    吴镇楼奉着一叠文书继续说道:“陛下,这是天竺雅达瓦国、索兰基国、卡卡提亚国、朱罗国、易萨拉国、西遮其国六国的国书,已经被翻译过来,请陛下过目。”

    中官常侍康西下阶,取过国书,恭恭敬敬的递给李洛。

    李洛分出三份给侧面的崔秀宁,自己也拿出一份看起来。

    国书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无非是一些外交辞令,说什么下国久慕中华,愿意称臣纳贡,永保和平云云。

    就连纳贡的东西,也都一样,显然是商量好的。

    耕牛一万头,黄金一千斤,象牙三百斤,少女百人。

    并约定,三年一朝贡。

    李洛看了几眼,又拿过崔秀宁手中的三份看了,就有些不高兴了。

    发动耕牛战争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牛。可是每三年每国才一万头,打发叫花子么?

    三年才六万头牛,够什么的?

    天竺六国起码有一千多万头牛,就拿这点牛来搪塞天朝上国?

    这还不算。六国也没有明确说要尊大唐为宗主国。国书中的话虽然说得恭敬,却似乎仅仅是送礼买平安。

    与其说是称臣,还不如说是单纯的纳贡。

    还有,为何只来了六国?锡兰国(斯里兰卡)为何不来?难道以为是岛国,大唐就奈何不得么?当大唐水师是假的?嗯?

    不是还有一个曼索拉国(巴铁信德地区)么?为何不来?

    礼部尚书眼看皇帝脸色寡淡下来,立刻说道:“陛下,这六国使臣,都有全权,完全可以代表其国主尊大唐为宗主之国。至于这朝贡时期和纳贡数量,都是可再谈的。”

    唐主嗯了一声,“那就要看他们识相不识相了。这朝贺之时,必须每年都要来。哼,天竺到长安洛阳,说起来也不过两三个月路程,来回最多半年,为何要三年才一朝?”

    “还有,每年的耕牛,大国五万头,小国三万头,八成要母牛。连续纳贡十年。十年之后,就不用再纳贡耕牛。”

    李洛的数目,简直翻了十倍。

    可他不信天竺六国敢拒绝。不给,那就继续打。他相信,六国也给得起。

    礼部尚书笑道:“陛下这话,还真是对他们厚道。这些牛,他们必然给得起。如此一来,我大唐每年输入耕牛二十余万,就能大大缓解耕牛之急。不出七八年,大唐就再也不缺牛了。”

    李洛问:“那天竺之南的海上,还有锡兰国,理国西南,还有个蔓索拉国。这两国为何不来?”

    吴镇楼道:“启奏陛下,锡兰国在海上,并不参与天竺陆地事物,许是人为事不关己,存了侥幸之心。但要说他们不知道大唐,那就绝无可能了。大唐在天竺和南洋打了几次仗,他们该是知道的。”

    都烈插话道:“既然这锡兰国敢存了侥幸之心,那就干脆灭了。陛下,臣看皇后陛下画的图,这锡兰国的位置可紧要的很。刚好挡在去大食海(阿拉伯海)的海路上。”

    太尉郑和也站起来出列:“大司马所言不差。陛下,臣也认为,该对锡兰国用兵。大唐水师立功少,是要动动了。既然锡兰胆敢不来朝贡,就出兵讨伐,杀鸡儆猴。”

    礼部尚书叹息摇头,苦笑道:

    “我就知道,这话一提,你们武将就要用兵。这海上陆上到处用兵,难道不是穷兵黩武么?锡兰国不来,派人去训斥一番,如仍然不来,再出兵不迟啊。怎么能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就出兵讨伐?”

    李洛手一抬,“吴卿,兵部和军师府所言有理。不说锡兰是否恭顺,但说其位置,已经扼守南海到大食海的海路,必须要握在大唐手里。锡兰只是个弹丸小国,可位置紧要,必要图之。”

    吴镇楼只好低头道:“陛下圣明,是臣短视了。还有那蔓索拉国,不知为何不来朝贡。等臣搞明白缘由,再回禀陛下。”

    李洛道:“三日后,让十国使臣上殿觐见。嗯,卫王就不必了,让他单独入宫见朕。”

    “还有,朕的要求,你告诉六国使臣。要是他们敢不答应,就不要觐见了,战场再见分晓便是。许不许在尔等,战不战在大唐。”

    “遵旨。”吴镇楼领命。

    说完了使节的事,太史令姚隧出列奏道:

    “陛下,前次臣等奏请修《宋史》,《辽金夏史》,《元史》。而朝中有人反对修《元史》,认为蒙元不配大唐为其修史。皇后陛下以修史事大,搁置不议,等陛下回朝再议。”

    修史啊。李洛闻言颔首。

    此事的确越早办越好。不但能宣示大唐正式继承华夏大统,还能促进大唐文治,凝聚人心。而且此时修史,也有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很多见证人还在人世。新笔趣阁

    “那就先修《宋史》!”李洛一锤定音的说道,“两宋三百多年,承前启后,青史当知其重。《宋史》务必要修好。”

    “但凡修史,必有一大立意。《宋史》的大立意,便是要强调重文轻武,君臣软弱的危害,以至于积贫积弱。《宋史》不但要实事求是,还要起到警钟长鸣,为后世鉴的用处。”

    “《辽金西夏史》也要好好修,大立意是和同为一家,要追溯三国源头,俱为华夏一脉。也要论述其兴亡得失。”

    “至于《元史》,也要修。不修《元史》,那么大唐怎么驱除鞑虏,恢复中原?后人如何总结教训?得知历史兴亡?”

    “不过,《元史》之大立意,要论述其暴虐野蛮,不尊天道,倒行逆施,变夏为夷之恶。无论本纪还是世家列表,都要秉笔直书,不要为其美化遮掩。”

    李洛先是表面了修史的立意,算是定下了修史的基调。

    PS:好累啊,蟹蟹大家的支持,继续求月票,打滚求!大家太给力啦。晚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