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逆臣(十)(2/2)
“别说,我也是这么听人说的。不怕各位兄台笑话,以前我还有点儿将信将疑的,可现在看来,这竟是真的。”
“是啊,我还听说陈经略躬耕于大同,常自比管仲、乐毅。当初烈皇还在世时好多大人物都巴巴的去请过,就连鞑子那个姓洪的经略也去过,可人家就是不肯出山。”
“这事儿还真说不定呢,你们想想,要不那姓洪的一南下,第一件事儿便要对付陈经略,摆明了是一早就知道厉害,想要趁着陈经略羽翼未丰之际为鞑子除了这个大患。结果呢,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光是没解决掉陈经略,还把南赣给丢了,真是可笑。”
“那姓洪的也不是好惹的,见陈经略厉害,便南下夺了梧州,把连制军和高伯爷都杀了。连制军不说,那高伯爷可是晋王殿下的心腹爱将,就像是闽王殿下麾下的甘伯爷差不多。他要是没个什么杀手锏,敢去跟陈经略过招儿?”
“这不就是诸葛武侯对战司马懿吗!”
“……”
两件大事同时曝出来,由于陈凯的解决方案能够与周礼、周公挂得上够,再加上郑成功将战时内阁进一步的锚定明太祖,以及黄宗羲凭借自身和钱谦益在江浙的巨大影响力,顷刻间便得到了在民间掌握话语权的儒家士人们的广泛传播。而且,由于周召共和的典故本就为人所熟知,陈凯的战时内阁又有了与时俱进的新鲜感,结果倒是天子弃国这个天大的噩耗反而变成了战时内阁的陪衬话题。
民间如斯,满清在杭州、在南京的衙门里也在疯传。素来,对于坏消息明清双方从来都是捂住不放,生怕旁人知道的,哪怕是真的败了,实在瞒不住也得在伤亡数据上弄虚作假。可是这一遭,天子弃国这么大的坏消息,郑成功竟然直接放了出来。
如果说只是郑成功一家所为,还可以说是郑成功有心废立天子,甚至是谋朝篡位。可这摆明了是闽王府、晋王府和中南经略衙门三家的默契,难道说三个人一起谋朝篡位。皇位谁坐,轮着来,还是给他们三个人的爱情结晶。江南江西总督衙门、江南巡抚衙门和浙江巡抚衙门纷纷表示,就算是想要黑郑成功、李定国和陈凯,也没有这么编瞎话的,根本不可能有人相信,反倒是会被世人嘲笑他们黔驴技穷。
这世上杀伤力最大的武器就是真诚二字,说了一辈子瞎话的我大清官员们被这一闷棍下去,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接招儿了。等他们反应过来,干脆只宣传天子弃国,决口不谈战时内阁。
哪知道民间传得更凶了,在他们的助攻之下,更多人知道了战时内阁的事情,不光是江山大捷被士绅百姓翻来覆去的说,就连他们也还是前不久才从京城那边儿获知的磨盘山大捷也越传越夸张,到最后就连几个前两年就已经病死在北京城的八旗大帅都被人“拉到磨盘山再死上一遍”。
这样下去可不是个办法,于是乎,我大清的官员们纷纷开动想象力,终于在明军一连串的宣传攻势中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陈凯的倡议有违皇明祖制。
是的,我大清的官员谴责大明的官员违背大明的祖制,这么人格分裂似的指斥将很多人都听懵圈了,好多平素里不关心时政的百姓一时间都分不清楚到底哪一边儿是大明的官员、哪一边儿是大清的官员。
好容易,我大清在舆论战场上小胜一场。然而,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们会乘胜追击的时候,这个突破口忽然间就没人再提了。
为此,一些在满清江浙官府有些人脉的有心人还特别去打听了一番,结果得到的答案却是让他们也同样不敢再提这个东西——前两年满清朝中的南党大佬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秘书院大学士陈名夏就是因为说了句“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结果就被处死了,就连陈名夏的儿子也被发配宁古塔,甚至在南北党争的加持下还牵连了不少人。
那事情,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顺治自家在宫里穿汉服、着明朝皇帝的冠冕,因而才引来了陈名夏投其所好。
现在倒好,这群江浙的官员做清朝的官却这么关心明朝的祖制是不是遭到了破坏,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们有“反清复明”的想法,朝中的御史们可都等着这种大案要案升官发财呢!
说起来,他们还是应该庆幸的,这才永历十三年,那些通海案、张缙彦案、奏销案、哭庙案、庄氏明史案之类的大场面还没到日子呢。若是放在那时候,我大清怎么着也得搞上一场明朝祖制案,给地方上的官员们好好长长记性。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向明军控制区逃亡的人数急速猛增,与明军暗通款曲的士绅、百姓、官吏、将校越来越多,甚至没等甘辉抵达崇明,沿江的江阴、靖江、泰兴三县便先后反正,以至于率军坐镇崇明岛的忠靖侯陈辉只得连忙派兵去接收这三座城池,唯恐其被清军重新夺回。
从江阴、靖江、泰兴三县继续溯流而上,南岸是镇江、北岸则是扬州府城,这两处乃是南京在长江下游的门户,明军只要控制了这两处,哪怕只控制了镇江一处,便可以凭舟师直捣南京城下。历史上郑成功的南京之战恰恰就是在镇江打出了一场大捷,才趁势逼近南京城下的。如今,明军几乎是不费一兵一卒,便已经摸到了镇江的门前。???..coM
江山、磨盘山两场大捷的背景之下,一个大势所趋便在所难免。越来越多的儒生赶赴绍兴向郑成功谏言,要求其立刻出兵收复南京,好让战时内阁尽快将奏请烧给明太祖,那一张张或年轻、或苍老的面容上写着的也都是一个对孔子复兴周礼的理想能够在大明得以实现其一二的兴奋。
当然,也有一些读书读傻了的冬烘先生,跑来劝说郑成功不要违背祖制,郑成功对此干脆就是一个军务繁忙,不见。这也就是国姓爷对读书人的容忍度比较高。要是换做陈凯,一人一封推荐信,连人带信直接送过钱塘江,推荐他们去给我大清做官去。
与此同时,更多的情报从同样越来越广泛的渠道向郑成功的行营涌来。各地满清官吏、将校人心惶惶,在外有东南明军、内有如钱应魁、赤脚张三之流的抗清武装的夹击之下,早已是乱成了一团。几天下来,郑成功都已经懒得再去花费时间去亲自查看类似的报告了。
倒是有三件事却得到他的特别关注——其一,便是一支清军早已从北京出发,如今已经快要抵近扬州了;其二,则是暂驻于镇江的苏松水师总兵施福通过曾同在郑芝龙麾下的老兄弟陈辉的关系向郑成功释放善意,希望凭藉助明军夺取镇江的功劳换取重新回归郑氏集团的机会;其三,却是江南江西总督衙门决定,秘密调动部队,赶在明军策反更多的府县之前拔掉其深入松江府内陆的钉子——宣毅左镇和上海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