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初度交锋显峥嵘!(1/2)
甫进驻长城口,不顾驻守长城口的安肃军守将呼延平与其士兵们的反对与抗议,武植就把驻防长城口的指挥权给拿了过来,他还同时宣布,若有战争,将主要由华夏军官兵来担当御敌任务,五百余名安肃军从旁协防就行了。
安肃军守将呼延平心怀不满,也极为愤懑,可也无可奈何!他只是一名小小的九品仁勇校尉,跟武植的官职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完全没有话语权。
虽然呼延平心存不满,但当他看到华夏军整齐的阵容时也不禁深为惊奇和震撼,很是好奇华夏军众官兵们身上穿着的新式军装,也为华夏军众官兵们的精神风貌和斗志所感染,更为华夏军的防御方式感到疑惑不解。
长城口地势平坦辽阔,一马平川,根本无险可守。
武植亲自指挥四千余名第一师的官兵们,依托城墙,在长城口面向辽国边境的寨门前挖出了三道扇形壕沟,齐腰深,加上堆积在壕沟前的装土沙袋,人稍微下蹲就可以藏住身子不被敌人发现,三道壕沟纵横交错连为一体,便于士兵在壕沟中穿插运动。而且每道壕沟前都放置着两道拒马,阻碍敌人骑兵的进攻。我方骑兵要进攻,则只需移开沙袋和拒马,架上事先做好的厚实木板作为架桥,骑兵就可以顺利策马通过了。同时,武植还在城墙上设瞭望哨,派兵驻守,加强警戒。
“呼延平?”当武植指挥众官兵们挖好战壕,建好防御工事,并把各项警戒事项给各级将领交代清楚,派出特种作战团官兵四处查探情报后,闲暇之余,才发现这个名字很是耳熟,心头一动,于是便叫卫兵去把呼延平给找过来。
“见过郡国公!”呼延平来到大帐中,心神不定,他不知道武植找他能有何事。
“呼延兄,轻慢于你了,还望恕罪!请你过来,只是想问点家事,你不用过于拘谨!”武植看到他有点紧张不安,便笑着说道。
呼延平闻言,心神稍定,他突然发觉,眼前的这个年轻大帅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飞扬跋扈,反倒还有点平易近人。
经询问,才发现并不是武植想象中的那样,这个呼延平只是同名同姓罢了,并不是某演义小说里说的那样是呼延赞的后裔,其父亲也不是呼延守用,他只是并州太原一个普通军户的子弟,今年二十四岁,十六岁投军,作战英勇,凭着军功才当上仁勇校尉。他还有个哥哥叫呼延庆,很巧合也是同名同姓,今年二十六岁,也是早年从军,如今在登州水军效力,因功提拔为从八品的御侮校尉。
在武植面前,呼延平觉得压力很大。他经过观察发现,这个年纪轻轻的二品开国郡公爷可不像是纨绔子弟,不仅沉稳而且精明强干,为人也随和。他虽然还心存疑虑,但心中的不满已经淡化了许多,对武植的领导也没有那么抗拒了,开始服从武植的指挥,积极备战。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谷雨过后,天气开始暖和起来,晴空万里的日子就多了起来。
经过特种作战团官兵的四处探查,终于获悉,辽国道宗皇帝耶律洪基真的经不起西夏的软磨硬泡,也放不下被宋朝拂了的面子,满肚子怨气恨意无处可发,同时也想趁火打劫,于是,辽道宗耶律洪基下令纠集了二十多万兵马,气势汹汹地从辽国上京出发,往宋、辽边境压过来,很快就抵近了宋、辽边境线,意图进犯宋朝。西夏随之也尽起国内大军,进犯宋朝西北边境,意图复仇并收回失地。
瞬时间,相对和平了将近九十五年的宋、辽两国边境线上,风声鹤唳,狼烟四起,宋、辽两国之间又准备开打了!
宋朝与西夏的西北边境率先爆发了战斗,党项人近二十万兵马气势汹汹地大举进攻天都山、没烟峡、剡子山一带,意图抢回被西北禁军占领的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可自从西夏的精锐骑兵“铁鹞子”被武植的赤卫营用手榴弹炸得七零八落以后,再也组建不出精锐的骑兵队伍来,面对西北禁军的八万骑兵和十多万步兵,党项人根本就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甫交手之下就吃了大亏,节节败退,寸步难行。
党项人无可奈何,数十万大军只能龟缩在宋朝与西夏新的边境线上,动弹不得,除了偶尔袭扰一下,就眼巴巴地看着宋朝和辽国在拼杀,企盼着辽国能给他们带来一丝转机。
辽国大军出征时信心百倍,斗志十足。统兵的辽帅耶律延禧更是志得意满,叫嚣着扬言在一个月内踏平宋朝边境,要赶在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到真定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