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武植的烙印!(1/2)
新皇帝年纪太小,处理政务只能靠皇太后垂帘听政了,这个是有先例的,赵茂的父亲赵煦当皇帝时也才八岁,朝政就是由高皇太后来垂帘听政帮他处理的。
皇太后刘清箐能垂帘听政,自然喜出望外、志得意满,可她临朝当政时却并没有高皇太后那样的人生阅历与从政的经验,根本是无从下手,只能问询于除了张商英、黄履之外的章淳、武植、安焘、许将等四位辅政大臣,尤其是武植。
除了在垂拱殿御书房里当面向章淳、武植、安焘、许将四人请教之外,在庆宁宫里,刘清箐特意私下里跟武植交流,问计于他。每次,武植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量传授给她。
如此一来,每次临朝听政,刘清箐都能应付得比较从容得体,这不仅让群臣感到惊讶,也让想看她和小皇帝笑话的端王等皇亲国戚们吃惊不已大失所望,众人不得不收起了轻视之心,以至于朝政得到了平稳过渡,朝局也逐渐稳定了下来,让一些心怀不轨的政客们不得不按捺了下来,收起了不法的心思。
赶回京城吊丧的申王赵佖、莘王赵俣和睦王赵偲见到此等情景,也只能臣服,不敢有异心了。
刘清箐赦免孟氏的举动,让大家觉得她很有度量;而垂帘听政时又应付得体,这又让众人叹服,放心了不少,也少了很多非议。???..coM
在章淳与武植的提议下,刘清箐临朝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数百万贯钱,给军队赏赐,奖励每一个士兵,让士兵们感恩戴德,此举一下子就稳定了军心。并把赵煦生前的遗物整理后,赏赐给朝中的大臣们,让大臣们受宠若惊,收买到了这些人的心。
其次就是加快审讯王在望与王诜等人,在大刑侍候之下,耐受不住皮肉之苦的王在望与王诜等人不得不交代了阴谋叛乱的前前后后,并供出了一些同伙来,其中就隐隐约约的有端王赵佶的影子在内,这让刘清箐和章淳、武植等人恼火不已。
于是,王在望全家被斩,诛九族,王诜则被腰斩。由于宝安公主早已病逝多年,其唯一的儿子王彦弼也已经夭折,说起来跟皇家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所以就不用碍于皇家情面,王诜全家被斩,诛三族。其余从犯同伙也都被一一拘捕归案,祸及全家。
经商议,端王赵佶则被皇太后一封懿旨贬为遂宁郡王,即日起搬离京城,赶赴蜀中遂宁就任,不奉诏永不得回京!从叛乱失败后,赵佶就一直惶惶不可终日,如今看到驸马都尉王诜被杀诛三族,而自己只是被贬为遂宁郡王,还能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收到懿旨后虽然愤懑不甘,却也无可奈何,他连向太后的面都没有见着,只能乖乖地举家搬离了京城,带着高俅等仆从回到了蜀中遂宁。这意味着徽宗朝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了,武植的目的又实现了一个,而且是最为关键的一个!
本来按照章淳对朋友如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残酷的性情,他是很想把端王赵佶给咔嚓掉的,一了百了,永绝后患。但武植想了想,还是觉得留下他的一条狗命更好,一是可以彰显新君与皇太后的宽宏大量;二是赵佶的文艺不错,杀了他未免可惜了些;三是如今赵佶对赵茂的皇位已经没有构成威胁了,杀与不杀都无所谓了。
皇太后刘清箐觉得武植的话在理,于是就同意了武植的提议,把端王赵佶贬出京城即可。
三是重新整肃皇宫大内,除了加强警戒之外,武植趁此机会提议让刘清箐下旨,把皇宫里的谭稹、李彦等宦官贬出皇宫,让他们也到巩义去守皇陵,永世不得录用返京。除了童贯、梁师成、杨戬三人已经被贬出皇宫离开京城之外,这两个宦官也是在徽宗朝时祸国殃民之辈,为防万一,武植不得不未雨绸缪,先行对他们动手了,把萌芽掐灭在摇篮里!
四是由皇太后刘清箐下旨,继续推行大行皇帝赵煦在位时的方针政策,包括摊丁入亩在内,都要继续执行。这是武植力排众议坚决执行的结果。摊丁入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不能因为某些大臣的反对就停止施行了!
五是商议废除殉葬的制度,在武植的提议下,把强制殉葬改为自愿殉葬,自愿殉葬者的家属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