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宫要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理寺公堂剑拔弩张。

    叶长庚怒气冲冲,刘砚暴跳如雷,胡稼偷瞄尹世才,而尹世才用被子蒙着半边脸,小心翼翼看向楚王李策。

    李策的视线在那几个账房先生身上,他打量其中一人,眼神清冷。又看突厥买粮人,则若有所思。

    最终,崔玉路面色阴沉,妥协道:“此案审到这里,有三处疑点。”

    众人如同老僧入定,都不说话。

    只有叶长庚道:“大人请讲。”

    “其一,”崔玉路道,“突厥人买了九万石粮食,却没有拉走那么多,余下的,去了哪里?尹刺史察觉有异,追回来的,又有多少?”

    之前李策算过,突厥境内土壤松软,按照运粮次数,不足以运走那么多。

    “其二,”崔玉路在公堂慢慢踱步,“粮草转运使胡稼,在突厥人运粮前后,出城两次。”他横扫胡稼一眼道,“胡转运使,不会有人相信你是去看风景散心。”

    胡稼面色沉沉低下头,崔玉路又道:“其三,突厥进出关隘运粮的文书上,盖着叶将军的印鉴。而四家柜坊掌柜也全部指认,说叶将军亲自存银。存银的银票已经由突厥人核对过,就是他给的那些。”

    第一个疑点同尹世才有关,第二个则指向胡稼,只有第三个,才把叶长庚拖下水。

    “对!”刘砚捋须,“这么多疑点,怎么能定案?难道要把尹刺史、胡转运使和叶将军,全部抓起来结案吗?本官不知道大理寺如何,可我京兆府的案子,向来审得明明白白。”

    崔玉路的脸有些黑。

    他年纪轻轻就任大理寺卿,最不喜别人质疑他的能力,闻言轻咳一声道:“京兆府的案子,似乎已堆了很多没有审吧?”

    刘砚被同僚揶揄,没有生气,承认道:“那是因为本官一直在帮大理寺审案。”

    眼看二人就要当着突厥人的面吵起来,李策开口制止了他们。

    “二位大人端正严明,想必就这样把案情上报,也有损大人们的官声。本王倒想问问另一件案子,大人们审得如何了?”

    崔玉路迷惑抬头,刘砚也一头雾水。

    卖粮案还没审明白呢,你怎么还让审别的呢?

    李策认真道:“涉及本王王妃的河东道粮价大涨案,一直没听大人们提起。”

    当初三件案子弹劾李策和叶长庚。

    一是河东道因为叶娇购买成平仓粮食,导致粮价大涨、饿死百姓;二是卖粮案;三是朱彦刺杀尹世才。

    刘砚面色稍缓,同崔玉路对视一眼。

    楚王这是主动给自己找麻烦吗?

    崔玉路道:“是这样的,本官和刘府尹一致认为,楚王妃是为了抗击突厥,才购买粮食。事出有因、情有可原,这件案子可以了结。户部已运粮赈灾,楚王可以放心了。”

    李策却缓缓摇头:“本王不放心。”

    他解释道:“本王问过内人,她当初买粮,便知道买空粮食后果严重。所以已命家仆从河北道、河南道等地,陆续采购粮食,送入河东道填补成平仓空缺。那些粮食去了哪儿,本王想知道。本王妻子的名声,本王想维护。所以还是请大人们不要结案,仔细查一查。”

    众人都怕官司缠身,但楚王说,他妻子的名声,更重要。

    “那便再查一查。”刘砚不怕查案。

    崔玉路也郑重道:“那明日恐怕还要请楚王妃到堂了。”

    这真是跳蚤多了不觉得痒,案子越审越多。

    太子李璋也不明白李策的决定。

    “他这是什么意思?本宫早就说过,河东道缺粮案,不是本宫捅出来的。如今一清二楚,是李策的安排。”

    李璋站在殿门前,负手看雨,眉头微锁。

    六皇子李璨站在李璋身后,阴雨天让他的脸色有些青白。他身姿笔直,淡淡回答:“旁人急着脱身,他偏要引火烧身。那便是能通过缺粮案,引出别的什么。”

    “能有什么?”李璋不屑地笑笑,“有六弟在,本宫就很放心。尹世才和胡稼都有错漏,六弟不会有。四家柜坊,一张画像,今日早朝,已经有许多朝臣弹劾叶长庚,要求严查严办。”

    他看着连绵阴雨,也看着雄伟壮观的宫殿,看着远处匍匐在大明宫脚下的长安城。

    仿佛已胜券在握。

    “事已至此,”李璨问道,“殿下要做到什么程度?”

    李璋回头看李璨,不怒自威,又慢慢露出笑容。

    “六弟是什么意思?”

    “殿下将要坐拥江山,兄弟们都是您的臣子,生杀予夺,都在殿下手里,”李璨的语气疏离又恭谨,“既然如此,不如效仿父皇当初对待安国公府那样,给小九留一条性命吧。”

    李璋回过头,背对李璨,没有说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