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赵琴音发声,谈《兰亭序》(2/2)
「谈《兰亭序》。」
赵琴音的打字速度很慢,她也不是一股脑地发完,只是一段一段地谈,就像她往日的上课:
「为什么这首歌叫《兰亭序》?在初次听到这歌名的时候,我就想到了遒媚劲健的绝代名篇《兰亭序集》,那是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名作,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其夸赞处处皆是,我不用多说,大家自行搜索。」
评论区:
「如果歌名取自名作,就能称为中国风的话,那也太简单了。」那些专家不甘示弱:「《兰亭序》和《兰亭序集》,除了名字相撞外,还有什么关系?强行蹭呗?」
「还真敢说话啊,不知道《兰亭序》已经被很多人踢出中国风行列了吗?」
「一个名字相似,就能说是中国风?」
「别人的中国风歌曲,歌名和名篇同名,它们不算中国风,你这改了个名字的,算?」
水军开始帮忙说话,都是收钱办事的家伙,专家是水军头子,他们是跟着输出的小兵。
脑子?理智?事实?
钱都到手了,还谈这些?
路人网友们倒是左右不定,光从歌名就能看出是否是中国风的话,那这定义也太简单,而且......
这些平时满口喷粪的专家,这时候的话却些道理。
赵琴音又发:「联想《兰亭序集》,再看《兰亭序》。
首先,我们看整首歌的前四个字——“兰亭临帖”。
何谓临帖?
熟悉书法的应该明白,临帖是将原帖放到面前,笔者照着原帖来写。
再回顾到歌名与《兰亭序集》,其中意思已经明了——这首歌,是照着《兰亭序集》来写的。
同时,它也代表着,歌曲里的人,在临帖。
再看第一段主歌,作词方面,陈信就用了书法中的“真迹”、“摹本”、“临本”、“碑拓”四种形式来扣题,表现四种情感的变化。
举个例子,以歌词“摹本易写”为例,摹本是仅次于真迹的存在,其形式为先用细笔勾勒轮廓,再上墨,这样墨香会持续很长时间,久久不能散去。
前面四字,正好迎合了下一句的“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光看歌词,可能看不到《兰亭序》与《兰亭序集》的关联处,但若是稍微想想,却能发现其中深意。」
这条微博一出,炸锅了。
赵琴音并没有回应《兰亭序》算不算中国风,她只是说明《兰亭序》和《兰亭序集》的关联,还有词的细节。
「跪了,我真跪了,原来听《兰亭序》,只觉得歌好听,完全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细节。」
「我突然喜欢上了这种调调,就像很多古诗,通篇没爱字,却处处有爱字。」
「这么说来,《兰亭序》完全是扣着《兰亭序集》写的啊。」
「......」
网友们都服了,在他们看来,《兰亭序》算不算中国风其实没多大关系,反正歌好听就行了,可经过赵琴音这么一解释。
好像......
《兰亭序》不仅好听,还有点了不得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