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1/2)
赢政调整坐姿洗耳恭听,特意换了一块空白丝帛,一手拿好了笔,随时准备记录。
后事不忘,前事之师。
此等言辞本不可能成立,却因水镜成了真。以后事为鉴,能知兴替。
水镜:
【朱祁镇,明朝第六任皇帝。
他的祖父朱高炽,在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后登基。继位后,短短九个多月,他就病逝了。《明史》赞其“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因为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到永乐帝在位期间征战四方,二十五年间都离不开这位为他稳定后方的长子。
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往往在战场之外。
朱高炽除了不善武功,从农事、经济到民生都面面俱到地施以仁政。可惜,他继位时间太短不满一年就病故,其子朱瞻基继位。
此时,朱瞻基二十六岁。有别于父亲的不善武功,他十五六岁就随祖父出征漠北蒙古。不能说是久经沙场,那也有着充分的军事理论素养与军事实践经验。
登基仅仅一年多,遇上了叔父朱高煦造反。其实,朱瞻基上位后优待两位叔父,但朱高煦死性不改。
说朱高煦贼心不死,盖因他对皇位的窥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
这件事,朱棣必须要负责。
比起不善武功留守后方的长子朱高炽,朱棣对跟随他一起出征而好逞勇武的次子朱高煦表现出了偏爱。
在朱棣起兵谋反时,他在战场上对朱高煦说过“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这句话是不是老爹给次子画饼犹未可知。哪怕言者无心,听者却也有意。
后来,朱高煦屡犯骄横狂妄之事,私自招募精兵且不愿离京就藩,都是对储君之位显露出窥凯之心。
直到永乐十四年,朱棣确定次子是真的有狼子野心。细数他犯下的数十起不法事件,准备把他给贬为废人。
当时,太子朱高炽为弟弟求情。朱高煦才免于被废,却还是非常不情愿地去了封地。
有人说朱高炽过于仁慈,当时就该彻底废了他二弟才对,那却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
朱棣曾经偏爱朱高煦,哪怕一时间气急要废了他,但谁能说得清之后会不会反悔。翻一翻史书
,太子与皇上的关系非常复杂。哪怕最初是父慈子孝,到头来落得被废身死的还少吗。
从个人感情上,朱高炽不是朱棣最偏心的儿子。
作为太子,他是生性仁善也好,或是颇自我约束力要行宽仁之政也罢,在对待弟弟的问题上,他出来求情是不让朱棣多心生厌的好策略。
或许,朱棣想过长子继位能压制次子,不会出现藩王叛乱问题。或许,朱高炽有想过登基之后再收拾弟弟,届时他不必顾忌太多。
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妄加猜测了,因为朱高炽仅仅做了九个多月的皇帝就死了,他未处理好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得不让继任的朱瞻基去面对。
前因埋下,朱瞻基继位后爆发了。
朱高煦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把周边所有的马匹都抢了,这家伙就起兵反了。】
水镜前。
朱元璋瞪了一眼朱棣,无声地在说: 瞧!永乐帝开的好头,儿子有样学样,藩王之乱再起。还那么偏心次子,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朱棣立刻一脸 '我错了' 的真诚反思表情,但在心底默默反怼了。
没有因,岂有果。永乐帝怎么会造反,还不是洪武帝偏心眼非要让朱允炊上位,偏心当然也是祖传的。
怼归怼,他还是将“朱高煦造反的历史”给牢记下。
要将此引以为戒,把握好对儿子们的态度,不可让这世界发生同样乱剧。
另外,小胖子居然五十岁不到就死了?
根据咕咕所述的内容,推算出史上父皇享年七十一岁,而自己也活了六十四岁。
朱高炽是不是肥胖过度,身体越发虚弱而病逝了?
这些问题要以后再议,现在全神贯注看水镜。
另一个世界,赢政联想到自己的孙辈。
大秦要想稳固统治,至少需要接连三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他不只要考虑储君,还要考虑储君的继承人。
近七日,让儿女们呈上自认为最喜欢的典籍,多数人交的竹简不让他满意,倒有两份除外。居然敢光明正大地誉写《吕氏春秋》给交上来,等今天看完水镜,是要找孩子们聊一聊。
话说回来,咕咕要说的是朱祁镇时期的诡异历法变动,而现在仍未正式谈
及这个人。
这幅燕国地图还挺长。
赢政望着镜面,仿佛看到了多年前荆轲携藏着匕首的燕国地图来到大秦。
不过,这次匕首不是刺向他。
不知在另一个时空是否有明朝君臣能看到水镜?如有,那等会必定被一扎一个准。
水镜继续着:
【宣宗元年八月,朱高煦反。
宣宗元年九月二十一日,朱瞻基率两万先锋军亲征围了乐安州城。很快,朱高煦就自知不敌投降。
这场叛乱平定得很快,前后不到两个月,而朱瞻基一方几乎没有伤亡。
藩王被平定后,朱瞻基在位十年与民休养生息,开创仁宣之治。他曾经三度在北部巡边,其中一次猝不及防与兀良哈部万人骑兵狭路相逢。
元朝被明灭后,残部退到漠北逐渐分裂成互不统属蒙古三部,即鞑鞋、瓦刺与兀良哈。兀良哈在洪武帝时期归附大明,后来在靖难之役中助力朱棣,但对大明远远谈不上忠诚,而是臣服于强者。
当鞑鞋强盛起来后,兀良哈充分上演骑墙技术与之勾连,然后就被五征漠北的朱棣给收拾了。
被打一顿就安分几年,可等朱棣去世后,它又蠢蠢欲动。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宣宗三年,两拨人马撞了正着。大明仅有三千人,兀良哈却有一万人,遭遇战一触即发。
人少又有何惧,自古以少胜多之战也不少。
朱瞻基以其出色的军事素养,以风驰电掣之势挫兀良哈。此战完胜,打得兀良哈足足安分了十多年,更是震慑蒙古各部。
不愧是少年就随祖父朱棣出征漠北,朱瞻基有些马上安天下的真本事在身上。
又得父亲朱高炽在文治上的本领,推行休养生息之策,让大明的民生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期。
休养生息意味着要暂停大力用兵,这让宣宗决定缩紧边防。
当时,兀良哈被打残,而瓦刺与鞑鞋互斗不休,大明似乎没有必要再投入进攻式的北防兵力。
他下诏,停止奴儿干都司的造船与巡视等工作。
另外放弃驻守开平卫等诸多卫所,这样的政策让大明不再继续主动出击迎战蒙古诸部。
两百多年后,《明史纪事本未
·设立三卫》回望这段历史决策,评价:"弃地盖三百里。自是尽失龙岗、梁河之险,边陲斗绝,益骚然矣。"
不论后世怎么评价,朱瞻基当时做出如此决策。
登基后,他以宽河之战震慑了蒙古,那么进攻式防御先停一停,发展民生经济为重。
朝政上,他完善了内阁制度,阁臣们更多参与到的政务决策中。同时,他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水镜前。
朱元璋与朱棣呼吸一滞,不由身体前倾紧盯镜面,什么决定?
咕咕太懂欲抑先扬。
那些文治武功被描绘得越美好,大明的欣欣向荣越是触手可及,就越令人感觉不安在逼近。
天空中,乌云悄悄凝聚。
别看现在晴空万里,但不知何时就会黑云摧城。
水镜:
【朱元璋曾经下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他严禁宦官参与政事,不允许太监和朝臣有过密接触。
朱瞻基彻底打破祖训,设置了内书堂,让翰林学士教宦官们读书。太监们变得有文化了,能帮着皇帝处理私人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