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章(2/2)
“?”大家。
每天都对你全新的认识。
【哦对,顺便指出一个细节。
永乐朝的江南官田打工人比之洪武朝,多了一种负担。那就是,运输成本增加了。
原本的帝国中心在应天府,就在江南大本营,而现在挪到了北京。北京需要消耗的粮食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要有更多的粮运过去。】
朱棣试图给自己挽尊: “我记得,前面后辈说过,我在沿途建了水次仓。运量不易,我还是考虑到了的。"
他叹了口气,紧抓生产力矛盾。“生产力落后的我们,无论怎么做,都容易劳民伤财。”
【永乐8年11月,朱棣北伐归来,即第一次长时间坐镇北京。朱高炽处理了一件事。
以宽恤小民,户部会议: (南直隶)官租既重,又令远输,诚为劳费,宜令输纳旁近官仓。这是很确凿的运输成本增加记录,另外,军屯卫所也能看到证据。
永乐13年,罢海运,改漕运。
在大运河沿途城市骤然因着这条大动脉兴盛,人口逐渐自然汇聚繁荣的同时,是负责漕运的“运军”沉重的压力。
他们每年春初就要“兑粮”,一直到八九月份才能回到卫所。每年运粮400万石,极为辛苦。
永乐朝的漕运总兵陈瑄说“各处官军每年漕运完毕,钱财力气都被耗尽,回到家又得修理坏船,好供岁粮。本该悯恤,所管头目却又用其他杂役重困之。"
与漕运相比,屯田是轻松差事。
——永乐朝都这样了,建文年间又能好得到哪里去?他运到北方的粮也是难以计数。】
老朱对这个工作量是比较有数的,洪武元年,他令浙江、江西等地运粮300万至汴梁。后来减免江南地区的税粮便总是用,创业之初尔等运输支持不易为由。
朱棣突然道: “海运改陆运一事,似乎得再斟酌斟酌。固然漕运有利于沿途城市建设,但是其实把运河挖通了,交通便利,那些商贾往来繁茂也是有利于人口北迁的。我们只要牢记不能荒废道路之利。而未来是海权时代,重视海运,可以让我们的船
只更大。"
【哎,老实说,算算这些账,你会明臼朱高炽想要把国都迁回南京并不单纯就是网上所贬低的享乐主义。
是有一定考量的。】
朱棣大吃一惊。
他前面可是听多了这不孝儿子把自己那个这个那个政策全部推翻,气得他做梦都在打儿子。没有想到啊。
突然之间,竟又替他儿子翻案了。
【而且,还有一个现象。
永乐19年定都北京,永乐20年开始,江南地区开始大量拖欠税粮。
永乐20年—洪熙元年的4年间,苏州1府拖欠了392万石粮。到了宣德四年,苏州府共拖欠了760万石粮。
宣德朝一年全国收入3100石左右,这差不多占全国总收入的24%。
固然此前江南地区也有无法征到足额粮食,于是朱元璋、朱棣频繁的对其免税。但毫无疑问,仁宣两朝,这种拖欠现象加剧了。
Up认为,这和国家政治中心北移,不可避免的带来对江南地区掌控力度下降有关。所以说,朱棣排除千难万险,定都北京,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南京可是陪都!”朱元璋恨恨道, "可见南京还是留下了很多的力量。竟还收拾不了这群虫豸!是真不想让咱安心躺入陵寝啊!"
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双眼,可是牢牢盯着那批江南人。
杨士奇感觉,自己又可以倒下了。
然而,这时候,朱元璋却对他说: “士奇,莫慌,咱知道,你能欣赏北方人。”什么是大起大落啊。这就是大起大落。
杨士奇一时之间,热泪盈眶,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欣赏北方人了,但他知道,陛下,对自己好!
【这种拖欠问题,必然导致明朝政府需要考虑,如何改革官田税收。怎么改呢?是不是也学朱允炆一样,直接减免官田重赋呢?
明朝人自己有没有想出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案?大名鼎鼎、但凡写篇穿越文就要供起来的、几乎是封建王朝最佳土地解决策略的,夹宗摊丁入亩能不能在明初施行呢?
这些疑问里,有一个名声并不那么响亮,却极为重要的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叫周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