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上山下乡(2/2)
梁拉娣一想也是,自家孩子回到家就是玩,皮实的不行,学习能好才有鬼嘞。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眼看着孩子都被人甩没边了,危机感接踵而来。
于是默默下定决心,绝不能再让孩子们松懈下去。
二毛等人身体陡然一个激灵,仿佛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恶意正在袭来。
水池边,正在搓衣服的秦淮茹同样吃味不已。
大儿子废了不说,两闺女成绩平平,这辈子估计是指望不上了。
唉!她只觉前路茫茫,根本看不到一丝希望。
......
同年12月28日,为了解决城镇青年就业问题,并带动农村地区发展,领导人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紧接着,全国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
知识青年大规模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又称为“插队落户”,是一场以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
事实上这项运动在1956年就已经展开,这么多年下来,一直未曾停止。
不同的是,此前一直遵循着自愿原则,而这次增加了不少限制条件。
各家各户没有工作的,十六岁以上未婚青年,不论男女,只能留下一个在家,其他人都必须下乡参加建设。
1969年2月10日。
这天晚上,街道办王主任亲临大院,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了这则通知。
并让各家各户在规定时间内做出选择,到街道办上报插队名单。
轰!
一时间,整个大院都炸锅了。
要知道这次插队,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后勤保障。这意味着分配到相应地点后,衣食住行都需要靠自己去解决。
运气好点的,分配到富裕些的农村,运气差的,直接给你整到大西北去,那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让这些一辈子没下过地的人去开荒垦粮,那不是要了他们的命嘛。
于是乎,一众邻居愁眉苦脸地回到家,商讨起应对之策。
中院贾家。
刚从少管所回来没几个月的棒梗,坐在板凳上,双手捂着额头,几近崩溃之中。
毫无疑问,以贾家的情况,插队命运在劫难逃。
贾张氏看了眼儿媳妇,愁眉苦脸地说:“淮茹,你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棒梗留在城里。”
年过六十的她,顶着一头花白头发,脸上的皱纹纵横七竖八,像一条长满青苔的沟壑,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秦淮茹脸上充满了苦涩,回应说:“我哪有什么办法,除非让棒梗接我的班。”
瞧见儿子那跃跃欲试的表情,又补充了一句:“可这么一来,就学徒工那点工资,咱们一家人都得饿死。”
霎时间,棒梗犹如霜打了茄子一般,蔫了下来。
作者ps:昨晚键盘失灵,本来打算这个月冲一冲全勤,又没戏了!
今天上班抽空码了一章,晚点再用手机码一章。
新键盘要后天才到,花了我310块,心疼死了......图片看段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