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备选方案(2/2)
思来想去,也只能选择兵行险招了。
至于刘长明为什么会这么明确地否掉自己的方案,张浩心里已经猜出了个七七八八。
以刘长明的身份,查自己的资料轻而易举。
所以刘长明多半已经知道自己老爹是张安平了。
因为拒绝孝敬他这位省委一把手,因此刘长明一直不满张安平。
得知自己是张安平的儿子,怎么可能不刁难?
除了这个原因,张浩想不到堂堂省委书记因为仅仅一个多亿的资金的小问题,会这么不给木坚这个面子的原因。
一个多亿对于3000多亿财政收入的省政府来说根本泛不起水花。
张安平父子俩都不想得罪刘长明这个省委书记,但他刘长明却咄咄逼人,已经把他们父子俩逼到角落里了。
再不反击的话,他们父子两人的前途可就要被耽误了。
张浩眯了眯眼,你刘长明做初一,就别怪我做十五了。
心中打定主意的张浩一转办公桌,面向电脑,开始打起字来。
整整一个下午,张浩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电脑屏幕,一会儿思索,一会儿修改。
吃完晚饭,张浩难得拒绝了周春林和徐春晖去村子里散散步的建议,又跑回办公室去了。
直到隔天下午,张浩终于改好了手中这份2000多字的稿子。
“在过去,我国的扶贫工作主要以区域为单位,针对整个贫困地区实施一揽子政策,看似颇有成效的背后,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
“受不同地域条件、当地政策、领导决策等因素的影响,扶贫标准过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制约扶贫效果、贫困户在扶贫资金分配中没有受到优待等等问题一直存在。”
……
张浩查了一天的资料,上半篇简述了从国家正式应对扶贫问题开始,写到了如今的扶贫现状。
下半篇以自身为例子,明确地表示了有些领导干部才是决定扶贫工作是否有所成效的关键。
有些领导干部对待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实地走访,片面地依靠下级单位上报的情况就盲目地做出了决策,这是对贫困人民的不负责任。
张浩写的比较隐晦,但他这是在给刘长明上眼药,所以不能写得太过于直白。
最后两段,仅仅三四百字,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相比较上文,张浩更加委婉地表述了如今扶贫现状需要改变,需要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各区域不同的条件,来制定更精确的筛选方式,更合理的扶贫政策和更完善的致富手段。
张浩再次仔细地琢磨了几遍自己的“杰作”,随后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现在是10月中旬,事不宜迟,张浩立刻拨通了自家老爹张安平的电话。
张安平听到儿子的叙述之后,立刻联系了一位老朋友,当初在云水认识的华夏日报记者,如今是江省分社副主编辑的付文青。
张安平简单地跟付文青讲述了自家儿子张浩的事情。
随后付文青大致看了一下张浩的文章,虽然批判意味较重,但也并没有什么出格或者敏感的地方,于是客气地表示会帮忙加紧安排排版。
一个星期后,张浩的文章登上了华夏日报,没有引起任何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