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2 章 寿终(1/2)
得,刘邦不吱声了,他终于看明白了,他就不是个能让人夸的主儿。
不夸就不夸呗,他敢做还非要让人夸他不成?笑话。
贞观时的李世民一听,嗯,有些不太好意思!他又被夸了呢。
他也该被夸,谁能像他一样,别管底下臣子有多能干,没有关系,都是他的臣子,再能干再厉害他也都能容得下,他们只管放开手的干,无须顾忌。
什么功高盖主,什么不为君所能容,统统不存在。
李世民敢说,终他贞观一朝,他绝不乱杀一个功臣。
【唉,很多人想起韩信被杀十分痛心,但我最痛心的还得是萧何。他自刘邦式微时追随刘邦左右,为刘邦殚精竭力,拼尽所有,饶是如此,最终依然为刘邦所疑。他是谨小慎微一辈子,处处想让大汉越来越繁盛,也想让大汉江山稳固,拳拳爱国之心,忠义之心,怎么就依然得不到刘邦的信任?】
不难听出来沈悠为萧何所抱的不平,谁人说不是?
萧何不是没有机会和能力反了刘邦,单纯他就是不想反。
态度萧何表露得不够清楚吗?刘邦怎么能让已然年迈的萧何下狱?
如果说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萧何听到自己竟然往大狱走了一趟,心里未必没有失落,听着沈悠言语之间的惋惜,是为他的惋惜,心疼,突然笑了。
他一辈子做事坦荡,一向只遵本心。不可否认,他追随于刘邦左右,图的是一身才华得以施展,功成名就,最终落得什么样的结局,不会比他碌碌无为一生更差。余愿足矣。
【同样的事不仅是对萧何,还有樊哙。刘邦像是一个完全没有心的人,无论对谁,只要他感觉那个人的存在危及于他,危及于他的江山,他要是制不住那一个人,宁可杀了。】
【事未成,刘邦就已经害怕萧何背叛,当萧何听见手下建议将自己的子侄头到阵前,送到刘邦面前时,刘邦欢喜无比。由此也可以看出,刘邦是个控制欲极强的皇帝。萧何从来只欲在世间展露本事,不负来此一遭,因而也愿意满足刘邦的控制欲,从而达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
【萧何依然为刘邦稳定后方,项羽随着战事的持久慢慢也就吃了没有一个像萧何一样的人的亏,汉军兵强粮多,局面开始向刘邦一方倾斜,最终以刘邦获得胜利划上句号。随着刘邦登基为帝,大宴群臣,刘邦称赞张良那一句运筹帷幄于千里之间他不如张良,全句应该是这样的。刘邦谈及自己为何能得天下,笑与众臣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取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去重用,因此败在我大汉朝的手中。”】
【显然,刘邦不蠢,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张良、韩
信、萧何三人,但凡缺少其一,天下时势会变成什么样都未可知。而萧何那一份,别忘了韩信为何能够拜为大将军,都是萧何力举之!没有萧何绝没有韩信为刘邦打天下的可能!】
此言不虚,饶是刘邦自己都必须承认。萧何助他太多!
【如果说关于张良在大汉打败项羽,刘邦登基之后,正史的记载少之又少,萧何于大汉建国之后的功劳,正史是给予绝对的肯定的。萧规曹随我们都知道,何谓萧规?当年刘邦进入关中后,曾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大汉真正建国,一统天下,总不能就按这约法三章行事。】
【但约法三章为大汉收拢了人心,可见基本方向完全没有问题,于是萧何在此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明简。汉以后的历代法律大多以《汉律》为蓝本,它被誉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
。补一句,秦律多为汉所延续,可见大秦的律法也并不是没有半点可取之处。】
嘶!能够让后世沿用,认为律令之宗的律法,此等人才,秦始皇一阵眼热,对沈悠夸秦律的话都忽略了。此番萧何必将为他大秦人才!
而刘季听完连忙催促萧何道:“萧先生,走走走,赶紧走,别看,再看下去咱们未必走得了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