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7 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汉郡国共一百零四,地震波及四十二。地震发生后,灾情频传,邓绥也就一直往外派谒者,吊死问伤,赈济百姓。

    时间慢慢抚平伤痛,百姓渐渐从悲伤中走出,擦干眼泪重新开始生活。

    朝廷运行也步入正轨,迎面而来的一件大事就是孝廉考试。

    尚书令上了一封请求皇太后皇帝参加孝廉最后一场考试的奏表。

    孝廉考试被尚书台一向认为是自己的事情,但是尚书令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去年武举考试皇帝亲自督考。

    考官的高度决定考试的规格和考生仕途的上限。皇帝主持的考试肯定要比尚书台主持的更重要,考生也有更好的前途。

    就拿二二月份派出的谒者而言,郎官不足,就从留京师的武进士中择取忠厚质朴者充当谒者。

    谒者一职一向是高门子弟和孝廉的禁脔,任期短,权力大,事起而兴,事了而归。谒者若是事情处理得好,有可能立马就能提拔。

    然而,这次竟然混进去了武进士,这让尚书令生出一股隐忧来。他决定也要皇帝督考孝廉考试,不能让武举独美。

    此举正中邓绥和刘隆下怀。二人假意思考半天,并以孝廉乃国之根基,说可以亲自主持。

    尚书令闻言先是大喜,但心中总觉得哪里好像不对。太后皇帝赏脸,他哪有推辞的道理?

    只是太后皇帝主持了最后一场孝廉考试,那前一场谁主持?

    原先的流程是皇帝临时指派官员主持,若真按原来的流程,那就没尚书台什么事情了。

    这让尚书令怎么能能同意?孝廉考试必须握在手中,不能旁落。

    于是,尚书令自请尚书台主持第一场考试,太后皇帝都应了。

    尚书令出了崇德殿,后背出了一层冷汗。他总觉得自己像是被帝后二人牵着鼻子走。

    尚书令召来尚书仆射左雄说了孝廉考试的事情。孝廉考试的渊源与左雄极深,当初还是他上表请求考核孝廉激浊扬清,进贤退不肖。

    “现在不独陛下圣心难测,就是圣上腹中也多有筹谋。”尚书令感慨万千。

    左雄听完,沉吟半响,突然笑起来道:“我明白了。”

    “你明白什么?”尚书令不明所以。

    左雄闻言一顿,随后笑起来,搪塞尚书令道:“陛下与圣上文武并重。”

    尚书令狐疑看了眼左雄,握拳捶自己的腰,摇头笑道:“人老了,不中用了,以后要靠你们年轻人了。”

    尚书台干实事的官员大多出身小世家甚至家世微寒。尚书令年纪不小了,他观帝后二人的态度,怕以后这尚书台要左雄接班。

    左雄不说,他也不追问,反正看样子是对尚书台有利。

    改动后的孝廉考试,无论从考生的质量,还有考试流程都比去年举办的武举要好上很多。

    考试流程的改动不影响考生考试。尚书台主持初试,被正式称为省试;而皇帝主持的复试由于在

    德阳殿举行被称为殿试。

    刘隆在心中暗道,总算把考试流程顺过来了,终于瞧着不别扭了,以后还要再接再厉。

    孝廉省试考完之后,邓骘罕见地给皇太后和皇帝上表。

    “啊?大舅父的意思是请求将武举考试中的文试考场搬到德阳殿?”刘隆真的惊讶了。

    邓骘恭敬地回道:“下臣请圣上陛下成全。”

    听完,刘隆转头看母后,脸上流露出笑容:“我听母后的。”

    邓绥也跟着笑起来,道:“既如此,那就和孝廉考试一个章程。”

    武举考试大约在孝廉考试一个月。眼瞧着孝廉考试都说动太后皇帝当主考官以及占用德阳殿当考场,那些武将世家和武将们都急了。

    虽说大汉民风彪悍,有些文官的武力比武将还强,但是朝廷既然分设武举,这武举就是他们武官的自留地,不能被文官考试压下去。

    孝廉有的,武举也要有。于是,出身武将世家且主持过武举的邓骘被众武将推着向帝后上表。

    刘隆道:“大舅父这么对武举看重,那今年的武举依旧由大舅父主持如何?”

    邓绥闻言沉吟,想起去世的二兄,若二兄在世,今年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现在……

    “那就依圣上所言。”邓绥道。

    邓骘却跪下推辞道:“下臣德浅才薄,恐负圣恩,还请陛下和圣上另选高明。”

    刘隆道:“大舅父何必推辞?去年那么匆忙,你就办得很好,今年再劳烦你一次。”

    邓绥也道:“大兄,如今朝中无人,你不要推辞了。”

    现在大汉的边境只是维持表面的平衡,所有能打的将领都镇守边疆。

    邓绥和刘隆都不愿文官主持武举,邓骘的出身和身份让他能够勉强压住场面,并且能提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