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1/2)
汉臣在朝中一贯被压制,前明时候科举取士,本是收拢天下读书人,为国家效命的法子,到了这一朝,朝中真正说话有用的却不是通过科举战战兢兢升官做事的人,而是那些凭借祖先荫庇的勋贵们。
上升渠道被堵住,既然无法位极人臣,本就让一些人得过且过,就是有心怀天下的读书人,在朝中独木难支,说出来的话又怎么会有用?
可今日太子家的郡主话语中带出几分这些来,是不是暗有所指呢?
难道太子有这份心思?
纳兰揆叙光是想想,就觉得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儿!
当今圣上固然圣明,可是前有三藩之乱,后有准噶尔不安分,中间还要忙着休养生息,自然心思放不到这上头来。
如果太子果真有这样的心思,说句不尊敬的话,来日龙驭宾天,太子登基,是不是就要付诸行动了?
纳兰揆叙此刻忽然觉得满洲那些勋贵攻讦得倒没错,太子果然是让汉臣教养大了,一心都是偏的。
可是,偏的好!偏的妙啊!
纳兰揆叙越想越激动难安,恨不能现在就披衣起身,找几个友人痛痛快快地诉说一番。
虽然如此,他心里也还有分寸,知道这些事情也不好一下子都传扬开来,毕竟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这点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隔日,他慎之又慎请了几位极为亲密,又在文坛素有名声,不爱张扬的友人,少之又少地将这消息透露了些许。
不出所料,这些人起先都不屑一顾,觉着太子就算身边围绕着汉臣又如何,他终归是个满人,首崇满洲的思想怎么会改变?只是可怜黎民百姓,不久就又要饱受战乱之苦了,何其悲哉!
然后一转头,纳兰揆叙就知道这些友人都派了家人拿了银两分散各地去找读书的同窗子弟了。
肯定是快马加鞭往家里带这个好消息去了。
别以为读书人都是傻子,也有脑子很灵活的,哪怕这个太子就是装样子搞制衡又怎么样?再装样子,肯定也要提拔汉臣的。
只要有一丝能够爬上去的机会,他们也要努力争取,一旦上去了,想拉下来可就不那么难了。
听说这位太子手下得用的人不多,他们也得早做打算才是,各地都有些颇负盛名的才子,早些接来京城落脚,届时没准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呢?
*
凌晨激动不已,畅想未来的太子一觉醒来,看着桌案上面以各种理由拖着武学进度的折子,一瞬间被泼了一盆冷水,整个人打回原形。
想远了想远了,他现在手下缺人,连个武学都办不好,哪来的能力去做其他的?
太子想到这里就觉得又憋屈又后怕。
武学这件事,从直郡王到后面老八都是支持的,八旗的兵力不能这么衰弱下去,否则就是等着被洋人打。
这件事,汗阿玛打一开始没掺和,太子能
理解。
他们这些皇子做了,是想另辟蹊径做出一番事业来,在朝臣看来就是小打小闹,不至于伤了八旗的根本。
所以重臣也不会认真起来反对,就是各种推脱,各种扯皮,虽然不同意,也不会反过来暗地里使多大绊子。
一旦汗阿玛也表现出要改革的想法,这就不是小打小闹了,重臣们一个不依,暗地里使手段,一个不小心着了道,这件事闯出祸端来,大臣们就有了足够多的理由反对。
届时,汗阿玛吃力不讨好,反倒威望受损,他们就更别说了,轻则夺爵,重则圈禁。
所以这件事真的就是几个皇子掺和,太子本来以为他们这些兄弟,后来都能闹出九龙夺嫡的事情来,想必本事也大着呢。
谁知一上手,他们连个户部都搞不定。
就这还九龙夺嫡?
太子深深怀疑自我,所以他其实真的是败给了汗阿玛吧?老四能力也没有想象那么厉害,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平安无事活到了汗阿玛驾崩那日?
今年才二十三岁的四贝勒胤禛:......
楚鸢老早就知道太子阿玛在为了钱发愁了。
只可惜办一所武学少说也要上千两银子,这还是最开始的,她想想自己虽然已经算得上是暴富,但存下来的钱也不过是九牛一毛,想帮忙也有心无力。
她坐在一边看着几个叔叔伯伯苦闷的样子,不由得摇摇头。
【做出这么一点小变革就要死要活的,这满人就这么害怕我们汉族人吗?】
太子:......不是我,我没有。
才知道自家侄女在三百年后是汉族的众人:......怪不得她一开始透露他们的未来时,语气都特别欢快,原来是在幸灾乐祸?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觉得这话似乎有些道理。
要是不害怕,怎么就这么严防死守的?
还不是因为汉民人口众多,文化优秀,所以害怕有朝一日被推翻或者同化。
要是放在以前,这几个皇子压根不会觉得,也不会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