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县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只有2.12个,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蛮荒无比了。

    而且气候和经济条件都不好,更别提还要一路舟车劳顿,带着金银细软、锅瓦瓢盆迁徙了。

    刘贺在成为海昏侯之后,可以说是非常谨慎、小心了,之前在内棺底部发现刻着字的金饼就是例子。

    “海昏侯元康三年酎黄金一斤”

    元康三年正是刘贺成为海昏侯的那一年。

    而汉宣帝对此是怎么回应的呢?

    《汉书·汉五子传》也有记载,“侍中卫尉金安上上书言贺嚣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

    意思就是刘贺作为曾经被废除的人,不用侍奉宗庙了。

    这话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剥夺了刘贺政治权利,连祭祀祖宗都不用来了。

    这时候的刘贺会怎么想,他虽然现在是海昏侯,但已经被整个刘氏家族边缘化了。

    所以,他才和妻子一起,接连给汉宣帝发

    ()    去请求“秋请”的木牍,但这些木牍无一例外都被原封不动地发了回来。

    头先,主墓室西侧淤泥中出土过一块半米多高的漆木板也许代表了刘贺此刻的心境。

    那块漆木板被发现的时候还很不起眼,但经过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拼凑、研究,才发现了了不得的事。

    那上面的画像,很可能是孔子。

    这样以来,这就是我国历史上出土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它与当今流传的所有孔子画像也都不太一样,上面的孔子并非一个“猛男”,看上去颇为清瘦高挑,穿着一件长袍,而他对面坐着的则是最满意的大弟子颜回。

    当然了,发现这孔子画像除了能证明刘贺信奉儒家之外也说明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它上面刻着的一行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这话的意思简单明了,受重用时就积极进取,被舍弃时就韬光养晦。

    恰恰是刘贺之前成为帝王时没有做到的,而如今他被舍弃,理应开始韬光养晦。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墓室相同的地方,还出土了一大块铜板,经过研究,应该与这块漆木板是一套的,也就是说,这块漆木板本身其实是一个铜镜的背板。

    这句话刻在了一面镜子上,是否是“以此为鉴”的意思呢?

    是不是刘贺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照照镜子,三省其身,如有教训,引以为戒呢?

    恐怕是这样的。

    就从刘贺那非比寻常的私印也能看出端倪。

    刘贺的其他印都是龟纽,符合诸侯的用度。

    唯有刻有刘贺一字的私印上面是一个“意象”:张扬的翅膀,外突的眼睛,内钩的尖喙,像是猛禽。

    楚孑猜测,这可能是一只枭,也就是猫头鹰。

    在汉代,猫头鹰其实是一种不吉利的鸟,但刘贺却把它用在了自己的私印上。

    还在昌邑国的时候,张敞曾经问刘贺从昌邑区长安的路上有没有见到枭。

    刘贺回答的回答颇有深意,他说:“去的时候没有见到,回来的时候却见到很多。”

    刘贺或许就是用这个东西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是在需要用到私印的场合,不要为邪恶左右,也要小心被邪恶所害。

    这无疑是在经历巨大挫败过后的一种成熟。

    此刻,他虽然是海昏侯,但行动空间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从墎墩山旁边的紫金城遗址来看,刘贺居住的地方大城套小城,最内里还只有一道门,与在昌邑国时的幽禁相差无一。

    他一定是想象自己正在“舍之则藏”,韬光养晦的阶段。

    这对于当今圣上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威胁。

    很快,刘询就找到了刘贺的破绽。

    汉书记载,在一次刘贺和当地官员孙万世闲聊时,孙万世问他当时为什么不杀掉霍光,而是让他平白无故地夺走了玉绶(玉玺和绶带)呢?

    刘贺说的确如此,当时错失了机会。孙万世又说,认为刘贺不久就会变成豫章王。刘贺没有否认。

    正是这一件小事,让汉宣帝刘询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削去了他三千户食邑,以示惩戒。

    要知道,当时整个豫章郡,刘贺一共也只有四千户食邑啊。

    而在整个西汉历史上,所有诸侯被削废的食邑,一共也就是六千户,其中竟然就有三千户是刘贺的……

    这显然触碰到了刘询的逆鳞。

    巧合的是,第一年,刘贺就去世了。

    事情盘到这里,很难不联想到刘贺的死和汉宣帝刘询有所关联。

    但具体的证据在哪呢?

    很快,一位体质人类学专家从国外回来,来到了小小的墎墩山。

    他的任务很简单——

    要从刘贺的遗骸中,提取他的DNA信息,以便进一步调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