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水镜:

    【七月十一日,猫儿庄战役惨败。消息传回京城,朱祁镇公开表态要去亲征。众臣纷纷上书劝诫,为什么不能亲征的理由,在谏文里写得很明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作战常识。此次战事忽起,给大明准备的时间太匆忙了。

    以吏部尚王直牵头,兵部尚书广阵堃、兵部侍郎于谦等联合上书。希望皇帝在后方京城掌控全局,确保补给顺利抵达前线。

    另外,必须考虑到御驾亲征存在让皇帝陷入危险的可能性。

    当时,朱祁镇只有两个儿子,朱见深不满两岁、朱见滩刚过一周岁。一旦皇帝身死,谁来继位?

    想要效仿祖辈亲征,先睁大眼睛看清楚以往的情况。

    朱棣外面征战四方,是从小在沙场上打出来的本事,更有朱高炽在南京压阵。朱瞻基刚刚继位去平定朱高煦谋反,他有十年的征战经验。

    朱祁镇两个必备项一个不沾,你去前线送了人头,谁来当新君?

    当然了,谏文不会如此直白,而说是以宗庙社稷为重。

    对此,朱祁镇不以为意。

    他没想过自己会输,没有留下立太子的口谕,只命成王朱祁钰留守京城。

    七月十四日,正式下达军队动员令,定了出征的名单,着手准备作战所需物资。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带队,召集了二十余万人的兵马就从京城出发了。①

    咕咕我在读这段历史时大为震惊,一度以为看错数字。

    哪怕我的军事知识储备贫瘠到趋近于零,但只要尚有一点点数学能力,用脚趾也推测以明朝当时的统筹能力无法用"两天"完成"二十多万人"的完美军事征调。

    由此反观朝臣的劝诫,说得非常有道理。

    不是瞧不起英宗,而是真需要皇帝把控军需补给。

    皇帝留下可以分批召集兵马,对其进行充分军事动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反攻。

    朱祁镇无视这点,带着准备不充分的队伍出发了。

    还让一大批官员同行,比如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广、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等等。

    从职位能看出来,这批人就是

    明朝高层官员,文臣武将都含括其中。

    是不是会有观众朋友与我一样好奇,他带那么多重臣出征是为什么啊?不只武将,也有文臣,几乎把朝堂中坚力量一锅端过去了。

    是为了听取他们的建议吗?

    荒谬的地方来了!

    朱祁镇把这样官员带出去,根本不是要他们出谋划策,反而让王振把控指挥权。

    不理睬众臣,要从何谈起?《明史》中多处记载。

    大军出发后,半途就出问题了。

    此前担忧正在——应验。军队没到大同,粮草先不够吃了。

    当队伍在暴风雨中抵达了宣府。

    前方又传来坏消息。七月十五日,西宁侯宋琪与武进伯朱冕领兵去阳和口抗击瓦刺,如今几乎全军覆没。

    记住宋瑛与朱冕,后面还会提这两位。

    抵达宣府的大军收到噩耗,怎么可能没有反应。

    前线再度传来明军惨败的消息。表明情况危急,此时不容失误,真不是没打过仗的新手能率兵出征的时候。

    立刻改变作战策略还来得及。

    众位臣工恳请皇上班师回朝,但王振绝不同意。

    户部尚书王佐与兵部尚书广降,两人被罚跪在草地上。一直跪到晚上,也没能见到朱祁镇让他回心转意。

    这时,王振的党羽,钦天监正彭德清也站出来说话了。

    他指出宣城的大风大雨是不吉天象,不能再让皇上继续往前去。前方大凶,恐怕会危及皇上的性命安危。

    当王振的同党开始反对他,足见事态危急到了身处悬崖边缘的地步。

    王振是怎么回答的?

    《明史》记载,他说:「尔何知!若有此,亦天命也。」

    非常直白的字面意思。

    ————你知道个屁!绝不退兵,朱祁镇如果必遭一劫,那也是他的命。

    王振此番言论,足以称得上大逆不道。

    朱祁镇却没有惩处他分毫。

    说他被王振胁迫?不,那就是他的本意。

    朝野俱言王振专权,但要问谁给他的权力?

    在那个时代,人们不敢直接骂王振背后的

    朱祁镇。

    朱祁镇二十二岁了,不是两岁的小孩。

    八岁继位,朝堂上多的是能臣。他有足够的机会与时间去学做君王。

    他偏心的宦官并没有伪装成忠臣。

    于谦被冤枉入狱案、张辅家的佃户被害案,王振与喜宁的作奸犯科的行为无人不知,并且是皇帝最终亲自下的判决命令。

    朱祁镇知情却屡屡徇私偏袒,就是他给了宦官们权力。王振在出征后的种种行为,直接反映出朱祁镇的决策方向。

    这样做究竟是什么心理?

    自信爆棚,认为亲征就能让敌军消失?

    让众臣瞧一瞧皇帝多厉害,打脸这些不让他出征的大臣,让众人臣服吗?或是骑虎难下,不打不甘心。既然出了京城,不管前方怎么困难都要打吗?

    无论如何,大军继续前进。

    八月初一,从京城出发半个月后,大军抵达了大同。

    八月初二,有个本该死了的人出现了。

    前几天,宋瑛与朱冕战死阳和口,那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大同镇守太监郭敬,躲在草丛中活了下来。

    他与王振交好,匆忙前来汇报战况。说的都是大实话,绝对不能再往西北走了,真会死人的。

    眼前无路想回头。

    直到此刻,王振终于慌了,想要往回退。

    从不论死活地往前冲,变为往回撤退,只是在短短一天之间。

    朱祁镇做的军事决策就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御驾亲征如此,退兵撤退亦是如此。

    撤退也好。

    新的问题又来了,决定走哪一条路线非常重要。

    郭登联络上曹鼐、张益,建议从走紫荆关撤退。

    郭登,明代开国功臣郭英曾孙,也有说是孙子。

    不同的史料对其辈分的记录有冲突,但对他的实战功绩记述很清晰。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的那年,郭登被授予勋卫,正式入朝。

    正统七年(1442年),他开始跟随时任兵部尚书王骥出征西南,参与到了麓川之役中。正统九年,又出征云南。

    此次,郭登作为都督金事参将,

    辅助刘安镇守大同。他对这片区域的了解颇深,给出的建议却被否决。

    史料记载,朱祁镇选择走蔚州,因为“振欲邀帝至蔚州幸其第”。

    王振的老家在蔚州。

    眼下,二十多万大军无功而返,只为平安返回京城。他提出的撤退线路选择理由,竟然是想邀请皇帝去自己老家府邸转一圈。】

    啥玩意?!

    “荒谬至极!”“绝无可能!”

    朱元璋与朱棣情绪紧绷地盯着水镜,不知不觉就从桌案边走向了墙头。

    听着朱祁镇似玩闹般地仓促亲征,听着他带着朝堂一众高官随行却半点不听意见。这叫人越听面色越是铁青,额头青筋暴起。

    当听到朱祁镇选择撤退路线的理由竟是如此不可理喻,两人没能忍住都大吼出声。

    史实不以其意志为转移。

    水镜:

    【在大军好不容易抵达大同的两天后,八月三日又一次开拔,踏上回程。

    不论我们现在看这种路线选择有多离谱,朱祁镇就是选择往蔚州方向走。回程之时,天气情况很不好。连日雷雨不停,恶劣天气加重了士兵们行军困难。

    没有最荒谬,只有更荒谬。

    就在此时,王振又跳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